•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法律服务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2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中国与美国:联手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华尔街金融危机
    带来三大特殊机会
    政府出手救市的基石
    是政府信用
    PPI走低将引发中国物价水平整体回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PPI走低将引发中国物价水平整体回落
    2008年09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克新
      今年后几个月中国整体物价水平,无论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还是消费价格(CPI),都会出现上涨幅度的显著回落。其中全国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将回落到4%以内,全年物价涨幅有可能实现或接近在4.8%以内的控制目标,而2009年的物价上涨水平可能更低。

      ⊙陈克新

      

      PPI价格指数趋向回落,将扭转所谓“倒挂”局面

      统计数据表明,7月份全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6.9%,再次刷新纪录;8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1%,也创下2004年11月以来新高,这是PPI涨幅连续13个月扩大。与此同时,全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涨幅连续4个月回落,出现了所谓PPI与CPI“倒挂”局面。

      从商品分类来看,PPI指数中所涉及的商品大部分属于生产资料,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PPI指数视同为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毫无疑问,生产资料构成消费品的生产成本,PPI的高位运行,涨幅显著大于CPI,如果这种倒挂局面长期保持下去,上游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一定会向下游消费品行业传导,引发CPI价格指数的相应“补涨”,只是时间迟早而已。因此,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并需要努力防范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从总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近些年来持续加速的PPI(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局面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尾声,已经或者即将画上句号。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情况,今后PPI上涨势头将显著放缓,趋势主调是涨幅越过峰值后逐步回落,甚至有可能在2009年内出现下降。因此,上述PPI与CPI,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的“倒挂”局面不会持久。受其影响,下阶段全国消费价格的成本推动力量将显著减弱,从而导致总体物价水平涨幅显著回落,并可能出现下降,开辟中国经济增长相对宽松的物价环境。

      

      PPI涨势趋向回落的主要因素

      下阶段中国PPI价格上涨水平趋向回落,甚至出现下降,其主导因素源于:国内外经济增长的双双减速,需求总量增长显著放缓,引发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向下性深幅调整。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信用消费能力显著减弱,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产生了极大冲击。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经美国政府连续五次全力出手救市,但情况并没有根本好转,反而出现了更糟糕的情况:一些大的金融机构的相继倒闭,还有一些正在苦苦挣扎,全社会债务负担沉重,信用、信心指数下滑,次贷问题负面影响已由金融范围溢出,开始向实体经济基本面蔓延,并且将日本和欧元区国家经济也拖下了水,连带沉重打击了新兴经济体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尤其是依赖美国经济程度较高的国家。美国格林斯潘说,美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进入衰退风险加大。因此,全球经济下滑才刚刚开始,距离结束还有一段时期,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世界经济显著减速,特别是美国消费不景气,将导致中国出口环境紧缩,出口形势有可能变得更为严峻,进而加大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压力,引发经济增长的同步减速。今年1-8月累计,全国出口商品总值同比增长22.4%,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了5.3个百分点。如果剔除10%左右的涨价因素,从实物量计算,实际出口减速情况还要严重得多。有观点认为,如果美国经济减缓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可能减缓0.5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可能因此放缓0.2-0.3个百分点。受其拖累,预计下半年全国GDP增速回落到1位数,2009年的经济增速还将进一步减缓到8%左右。

      国内外经济增长的双双减速,住宅、汽车、家用电器、服装等最终消费品市场销售疲软,势必导致全球矿石、原油、煤炭、橡胶、谷物等初级产品需求总量增长减弱。据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石油、铁矿石、橡胶三大初级产品进口总量为54932万吨,同比增长15.8%,增长幅度比上年回落了2.5个百分点,比2004年更是回落了22个百分点。 今年1-7月份累计,全国石油、煤炭、钢材、铜、橡胶等10种重要生产资料进口总量为7779万吨,同比下降8.4%。中国是全球初级产品的最大进口国和消费国,也是许多加工产品的最大出口国。中国主要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进出口增速的显著回落,有些产品还出现下降,以及全球一些主要贸易大国,日本、德国贸易出口下降,国际海运价格的暴跌,也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2008年全球商品需求,尤其是初级产品需求增长确实是在减弱。

      全球消费商品和初级产品需求量增长放缓,当然会引发其制造材料,如原油、矿石、橡胶、谷物等初级产品价格回调。中国初级产品进口增速的显著放缓,更使得国际投机资本炒作的“中国需求因素题材”失去光彩,成为近期大量“热钱”从商品市场撤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经济也并不比美国经济好到哪里去,甚至更糟,加之今年以来美国政府的真心维护,也使得美元贬值见底反弹。

      近期世界原油价格跌破100美元/桶,直逼90美元/桶关口,矿石、铜、铝、橡胶、大豆等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幅跌落,反映的就是人们对世界经济减速导致需求放缓的担忧,也是上述多项因素共同发酵的结果。

      由于引发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大幅跌落的主要因素的依然存在,短时期内难以消失,甚至还有可能恶化,因此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还将继续探底,在剧烈震荡中下行。前不久欧佩克发表报告,再度调低国际原油市场需求预测值,将2008年和2009年全球原油市场的需求量分别比上次预测值降低10万桶。这是欧佩克2008年以来连续第六次调低世界原油需求预测。由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所引发的金融动荡可能会进一步削弱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因此,欧佩克不排除进一步调低市场预测的可能。不仅如此,由于中国钢铁产量增长水平的急剧回落,8月份甚至出现下降,亦使得今年以来国际市场铁矿石现货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已经接近长协矿价格。国内焦炭成交清淡也使焦炭企业继续大幅下调出厂价格,并且被迫实施限产保价的“一致行动”,尽管如此,还是难以挡住焦炭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中国此轮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输入性成本推动特点,现阶段中国PPI指数中具有很大的初级产品采购成本比重,一般超过50%。比如进口铁矿石上涨推动钢材价格上涨,进口石油价格的上涨推动成品油价格上涨,进口橡胶价格上涨推动轮胎价格上涨等。随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深幅跌落,以及继续“探底”,并影响国内同类产品价格走低,中国PPI的成本压力将大为减轻,放慢其指数扬升步伐,甚至在2009年内出现下降,从而结束与CPI的倒挂局面。比如,受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下挫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开始面临相当压力,存在向下调整的很大可能性。

      

      PPI趋向走低,将引发中国整体物价水平回落

      初级产品价格构成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同样,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又构成了消费品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因此,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回落,消费品生产成本推力也将大为减弱,进而引发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的逐步回落。近期以来中国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走势已经显示了这种涨幅逐步减弱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商品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将放大PPI回落,即成本下降对中国整体物价水平冲击力度。

      如上所述,上游购进材料价格的下降,生产成本的减少,将为下游商品价格走低提供空间。而在产能过剩,甚至是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将放大成本下降效应,使其销售价格的跌落更为猛烈。

      其实,中国许多商品的产能过剩问题早已存在,有些还很严重。据商务部900种商品(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供求排队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供大于求的商品仍占到20%左右,下半年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发展。这种生产过剩的矛盾只是被近些年来强劲的出口增长势头所掩盖了。今年以来,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出口情况不太理想,增速急剧回落。随着出口外部环境的进一步紧缩,出口增速的继续回落,国内一些加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将浮出水面。比如,8月份全国钢材、铜、汽车、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等产品产量下降,其中钢材产量同比下降0.2%,精炼铜下降0.5%,内燃机下降21.9%,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下降3.5%,汽车产量下降3.3%;工业锅炉产量虽然还在增长,但同比增速比7月份又回落了1.4个百分点,表明上述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产能过剩问题的显现,将使得市场销售竞争更为激烈,由此产生的价格压力也更沉重。因此预计,在不发生大的意外情况下,今年后几个月中国整体物价水平,无论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还是消费价格(CPI),都会出现上涨幅度的显著回落。其中全国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将回落到4%以内,全年物价涨幅有可能实现或接近在4.8%以内的控制目标,而2009年的物价上涨水平可能更低,甚至有可能出现部分月份的同比下降。有些商品因为需求萎缩和生产成本减少的双重挤压,有可能陷入价格“寒冬”。对此,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有观点认为,即使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大大提高的生产成本支撑,商品价格跌落空间有限。这个观点确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商品价格的生产成本都是可以变动的。比如经济增长减缓后小汽车、住宅需求减少,导致钢材产量增速回落、价格下降;钢材产量增速回落、价格下降又导致其冶炼炉料的需求增速回落和价格下降,导致钢材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并为钢铁价格的进一步跌落开辟新的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利空循环”,PPI与CPI的轮番跌落,如同前段时期曾经出现的“利多循环”,轮番上涨一样。

      (作者单位: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