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墨菲定理中这段话用来形容最近华尔街并不为过。透视此次大危机,它带给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教训是深刻和沉重的。
危机全面显现了金融创新的“双刃”作用。近几年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在一段时间之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此次的华尔街危机显示出了金融创新高风险的一面:首先,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经过复杂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产品,大概除了设计者本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其真实价值。金融机构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给这些票据标高价,赚取高额手续费和利润。其次,金融创新产品有与其转嫁风险的功能,在转移自身非系统性风险的同时造成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这在金融创新的机构自身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的情况下非常严重。
危机显示,单一经营模式比混业经营应对危机风险的能力更差。本次华尔街危机,受到严重损失的不仅仅是贝尔斯登、美林、雷曼的这类投资银行,还包括UBS和花旗集团等一些顶级金融机构则横跨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大领域的金融“巨无霸”,这说明随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取消,美国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机构业务趋同性或者相关性增强,使得金融风险在各类机构之间的传导更加容易。作为本次元凶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以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通过证券化之后其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商业银行领域。但是更重要的是,混业经营目前暴露出的风险也显示出其合理性。由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具有不同的周期,综合化经营削平了收益的波动,有利于其保持稳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在此次危机中,那些损失最惨重的是独立的投资银行以及固守基础银行业务规模较小的银行,它们没有足够的规模和多样化的业务,来消化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违约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损失。那些从事综合性业务金融巨无霸和业务较为单一的机构相比受到的冲击较小,更容易渡过难关。
危机也彰显金融监管协调的重要性。监管体系也一定要能够跟得上创新和混业经营趋势。以美国此次金融业危机来看,监管当局并没有及时意识到衍生证券所蕴藏的巨大风险,也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导致危机扩大。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监管体系发生了重大调整正是这一趋势的顺应。
然而,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危机往往成为契机。在华尔街的旧体系瓦砾之上,新的金融业格局正在形成。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格局或许可以简单概括为:更加安全的经营策略,新的混业经营格局,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从经营策略的变化看,一方面是金融创新更加稳健。金融创新并没有错,错的是使用金融创新的方法。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运用金融创新的手段,过度包装质量不好的基础资产,将原本不值钱或者有风险的资产,通过分拆打包,分割出各种不同的产品,以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因此,随着监管的加强和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调整,未来的金融创新将会更加注重基础资产质量,更注重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全球各地都出现了传统银行业务重获重视的迹象。此前一直重点关注组建全球投资银行业务的德意志银行将分两步收购Deutsche Postbank 在德国国内的850家分支机构,后者是德国邮政系统的零售银行部门。西班牙国家银行则以12.6亿英镑收购了陷入困境的英国抵押贷款商Alliance & Leicester。
从未来金融机构经营模式来看,混业经营有加速的趋势,但内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银行并购了美林证券,幸存的最后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也得到了美联储的批准。可见,原来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是商业银行进军投资银行等非传统业务,而当前的混业经营趋势则是以投资银行回归商业银行怀抱为特征的。
从金融监管来看,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未来大发展趋势是能够横跨证券、保险、银行所有行业的大监管体系。此外,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会更加严格。
对于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不能因噎废食。首先,要继续加强金融创新,拓展中间业务。同时,一定要不断提高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能力,让创新与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其次,要继续推进混业经营,拓宽盈利渠道。发挥不同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减少单一业务模式所受到的行业周期影响。当前主要国际金融机构都实行综合化经营,我国金融机构如果仍坚持分业经营,必定是自捆手脚,丧失活力。当然,在发展混业经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风险在不同业务领域的传递,注重构建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防火墙”。面对前景尚难预料的海外金融市场,中资银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理性出海。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监管体系也要逐步顺应未来发展的趋势,逐步建立起适合未来金融业创新和混业经营的监管体系。就目前来说,为减少监管盲区,“一行三会”之间的协调有待加强。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