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机构视点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圆桌
  • B7:信息披露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2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我们从华尔街大危机中学到了什么
    把培育建设基础市场放在优先位置
    花开花落看全球对冲基金二十年
    一个专家结论与一条财经新闻
    “瓦尔德”们的假融资诈骗
    布什救市的现实困境
    与对中国的冲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个专家结论与一条财经新闻
    2008年09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 记
      ⊙李 记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9月21日举行的“全球利益调整中的中国宏观金融风险”论坛上表示,长期来看,中国绝对不会出现物价的长期通货膨胀。同时,他表示,我国工资进入上升区间,未来工资将持续上涨。

      这个结论,直白点说,太含混而笼统,显然没有细化考虑到企业内部员工薪酬差距、行业(比如众所关注的国企和垄断企业)薪酬差距、地区间收入差别。在通胀压力并未真正缓解的当今,国人需要的不是专家们前瞻性过远的描绘,而是切切实实的薪酬调整。

      与这条新闻相对应的,是同期的另一条新闻: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回落,企业利润有所下滑,不太乐观的数据加大了对员工减薪的威胁。分析沪深两市1619家上市公司2008年半年报可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有268家上市公司“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同比出现负增长,占上市公司的16.57%。

      公众恐怕更为关注后一条新闻,因为“268家上市公司减薪”这一残酷现实,更对应自身的切身感受。换言之,较之“未来工资将持续上涨”此等专家话语的宏观分析,公众更在意自己的腰包——他们普遍的忧虑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268家上市公司的减薪,是否会产生蝴蝶效应,波及自身薪酬的升降。

      此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检视最近的各种薪酬调整,“好消息”实在寡淡。在随着CPI的缓和,通胀压力正一点点地落地,接近公众能够承受的阀值。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CPI与PPI间背道而驰的剪刀差表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增加国民收入和促使企业发展的矛盾并未解决的情况下,奢谈薪酬上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否有舍“末”逐“本”之嫌呢?

      薪酬调整,牵涉面甚广,利益博弈复杂,应该诉求于《工资增长机制》和《企业工资条例》等制度化构建的渠道,方能逐步求解。但对国内相关专家而言,利用自己的话语身份优势,积极助推制度化构建的进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是其责任所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家们与其前瞻性过远地得出隔膜公众的“未来工资将持续上涨”的结论,不如在薪酬调整的制度化构建上,多尽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