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26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货币债券
    准备金率淡出 公开市场承揽调控重任
    救市在走钢丝 美元埋下后患
    债券此轮牛市不一般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回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准备金率淡出 公开市场承揽调控重任
    2008年09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丰和
      张大伟 制图

      三季度资金净回笼超5000亿元,创同期历史最高纪录

      ⊙本报记者 丰和

      

      存款准备金率的淡出,使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今年下半年央行回笼资金的主要渠道。三季度,公开市场实际累计净回笼资金量超过5000亿元,创下自2002年以来同期资金回笼的最高纪录。

      截至昨日,央行在三季度通过公开市场共计回笼资金15526亿元,对冲到期释放的资金后,累计净回笼资金量达到5358.7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34倍,为2002年以来同期资金净回笼量最高水平。

      今年上半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快速上调,曾使公开市场在流动性收缩方面扮演配角的角色,主要定位于缓和准备金率上调对流动性产生的短期冲击。例如,在准备金上调频率最高的二季度,公开市场累计向市场净投放了逾4000亿元资金。然而,转入下半年后,在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连续三个月未再度上调的“真空期”内,公开市场操作则频频出手,从幕后走向前台,连续在7、8、9三个月内从银行间市场净回笼资金。

      其中,9月份的净回笼速度尤为迅猛:自9月的第一周起,连续三周的资金净回笼量超过千亿元关口。整个9月份,公开市场的资金回笼量达到了7572.77亿元,接近7、8两个月的总和;净回笼资金量则达到了3232.24亿元,是前两个月之和的1.78倍,为今年4月以来单月新高。

      三季度公开市场之所以担当得起资金回笼的重任,还在于下半年实际到期释放资金量快速下降。实际上,三季度的资金实际回笼量并不高,与二季度基本持平。但是,央行票据和正回购的实际到期释放的资金合计仅为10167亿元,不到二季度的50%,从而使三季度公开市场流动性回笼效率明显提升。

      而央行对公开市场操作的倚重更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微调的结果。目前,中国经济正在保持稳步发展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这一新的局势下,从去年下半年起执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必然进行微调。相比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操作弹性和针对性的优势将更符合微调的要求。

      9月中旬,央行下调部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表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准备金率的再度上调已无可能。货币监管当局对总量型紧缩工具的慎用,意味着不止是今年三季度,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淡出,公开市场操作将重新占据流动性调控的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