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要闻
  • 6:金融·证券
  • 7:金融·证券
  • 8:观点评论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圆桌
  • B7:信息披露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金融·证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金融·证券
    镜鉴次贷危机 保监会摸底资金现状
    次贷风暴带给我国保险业三大启示
    吴焰:人保集团
    要先改制后上市
    逆市挺进华尔街 招行纽约分行正式开业
    招行非内地居民货币兑换新规出台
    安诚财险拟增资扩股至20亿
    年底前我国新型农村
    金融机构将超百家
    中英人寿联袂英国大使馆
    力推赴英留学
    瑞穗实业银行(中国):
    加强中资企业海外金融服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镜鉴次贷危机 保监会摸底资金现状
    2008年10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蕾
      ⊙本报记者 黄蕾  

      

      “就在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后的没几天,中国保监会召集了相关业内核心人物闭门开会。会上议题紧扣次贷危机主题。”一位知情人士昨日透露说。

      次贷可能引发的“羊群效应”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上述人士说,“次贷危机好比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目前国内保险业现存或潜在的一些风险。”据了解,为了防止风险的蔓延,保监会已经有所行动。

      

      警惕利差损苗头

      为摸清次贷危机对国内保险业的影响,保监会在闭门开会期间,就决定展开全行业“地毯式”紧急摸底。两份通知《关于对再保业务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的紧急通知》、《关于报送风险防范相关情况的紧急通知》紧急下发,并要求各公司在收到通知的当天或第二天就要上报次贷影响情况。时间之紧迫不言而喻。

      反观昔日堪称全球保险旗舰的AIG之所以陷于今日境地,从保险业自身而言,可以说是祸起创新投资,祸起资金运用风险防范之不足。

      虽然投资渠道远未海外市场那般广阔,但相较前两年只能投资银行存款、国债相比,如今国内保险资金可以涉足的投资渠道已非昔日狭隘光景。股市、债市、基础设施、股权投资……闸门相继洞开,保险机构纷纷高调回应,千亿资金蜂拥入市。

      “的确,去年的一波牛市让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论投资能力堪与基金公司比肩。殊不知,潜在风险可能浮现。”一位业内人士毫不讳言,牛市时不少保险公司没有见好就收,抱着激进的心态动用巨资投资股票,岂料股市风云突变导致如今深套其中,加上目前债市收益率不景气,部分保险公司开始出现了利差损的苗头。

      国内监管者对此表示高度关注。细心的人士会发现,在保监会下发的两份摸底通知中,除要求上报受次贷的直接影响外,保监会还特别提到要上报“公司在赔款给付高峰、大规模退保情况下的流动性状况”,“ 公司目前的现金流状况,是否出现异动”,“ 公司在不同利率环境下的利差损情况”,“ 公司提取准备金的充足性”这四种情况。

      

      非寿险投资产品面临停售

      一位接近保监会的知情人士称,一场前所未有的监管风暴早已在保险业内悄然刮起。8月,保监会率先要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压力测试,主要就是测试在股指2000点、2500点等不同点位时,公司的资产损益及偿付能力情况。

      同时进行着的是对产、寿险公司投资型产品过热的特别关注。据上述人士透露称,目前,保监会正在盘点即将到期的投资型保险产品的规模,摸底给付期时的现金流状况。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虽然影响面不及寿险广,不过,产险业所面临的“投资型产品浮亏”问题亦是相当棘手。据知情人士透露称,其中一家总部不在京沪的产险公司,其资产负债等情况已经被监管部门纳入特别监测范围,“主要因为这家公司在非寿险固定收益类投资型产品上卖得规模太大,相应的风险也较大。”

      非寿险投资型产品,是指产险公司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交付的投资金分为保费和储金,并将储金用于资金运作的家庭财产保险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产品。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华泰、华安、渤海、阳光、安邦、大地等6家公司在经营这类险种,期限有1年期、2年期、3年期和5年期,多为固定收益型险种。

      “之所以认为这次产险面临的问题要比寿险严重,是由于寿险投资型产品期限较长,在市场疲软的大背景下,期限较短的产险投资型产品面对的亏损风险越大,加上又是固定收益型产品,亏损风险都由保险公司吃进。市场继续疲软的话,产险公司就有可能遇到利差损问题。”

      上述6家中的一家公司相关人士说,他所在的公司在一款固定收益投资产品上发行了数十亿元的规模,迄今为止可能已经出现了近1亿元的浮亏。另外一家公司的相关人士也无奈地向记者表示,“我们两年期的一款产品承诺给保户的固定收益率大约为在4.7%左右,但我们实际的投资收益率却捉襟见肘,债券收益率只有百分之4点多,打新股的收益率也不高,二级市场又被套。”

      据知情人士透露,为了追求规模,少数激进的产险公司在这类产品上的发行规模已突破百亿,“规模越大,亏得越多。”

      据了解,为了防止盲目规模扩大带来给付隐患,监管部门已尝试与偿付能力挂钩,对投资型产品销售规模进行限制。短期的非寿险固定收益产品将面临全线停售,“其中华安、大地、华泰相继停售。有些是监管部门叫停的,有些是主动配合监管吹风自己停售的。”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