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广告
  • A4:期货·债券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研究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农村改革还可担当
    应对金融危机重任
    任何时候都得确保金融体系自身健康
    我国达成
    首例排污权交易
    让农民安心
    出租流转土地
    救市不能只打流动性的主意
    降息真正见效恐怕要到明年
    华尔街变味 诺贝尔奖“改辙”?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救市不能只打流动性的主意
    2008年10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 立
      田 立
      只有当经济体所采取的新的市场行为可以产生比以前更高的产出效率时,市场才会产生对宏观经济的良性预期,进而推动股市上行。沪深股市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赶紧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有利于提高经济体产出效率的项目上去。

      随着华尔街一波又一波的地震越来越严重地动摇着世界各个经济体的信心,从北美、欧洲到亚洲,各国政府都不约而同地将救市作为首要任务抓了起来。美国人最先坐不住了,先是政府接管“两房”,接着又酝酿了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欧洲人也闻风而动,据说正考虑一项30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而日本及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在筹划类似的行动。看来,是否救市已经不是问题了,问题是如何救市。

      中国在一年之内光是大的救市行动就已经组织了两次,一次是调低了印花税,另一次就是刚刚发生的新三大政策救市。下调印花税造就了一波近800点的反弹行情(持续9个交易日),将沪指从3000点以下拉回到3700多点;新三大政策也不含糊,不但收复了2000点大关,还创造了大盘涨停的奇迹,反弹的趋势坚持了5个工作日。但是,当我们理性看待这两次大规模救市时,不难发现救市没有对大趋势产生任何影响,收复的3000点很快再次失手了,收复的2000点也正面临再度失手的危险。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何以救市政策的威力递减得如此之快?莫非我们的市场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由于不成熟而“不理解”政策的良苦用心?

      过去如果说我们还可以对此有所怀疑的话,现在用不着怀疑了,美国佬的救市结果再次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市场的判断力与市场的成熟程度无关!所以用不着天天嚷着我们的市场太迟钝,美国的股市够成熟,君不见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刚在国会通过,全美各大股指就以一个惨烈的“黑色星期一”(10月7日)给予回报?进而还拖累欧洲股市一片跌声。所以说,救市的美好愿望代替不了市场规律背后的科学道理。现在的问题是: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救市政策,为什么没能发挥预期的作用或者说与大家的期盼距离太远呢?

      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了只关注流动性上。中国的救市手段是围绕着流动性展开的,尤其是新三大政策,包括汇金公司二级市场收购银行股、鼓励国有上市公司回购股票、降低借贷利率。其中,汇金收购银行股,更被认为是平准基金的试点,甚至有人宣称这既有利于股市也有利于经济,显然与我“平准基金既不能救股市也不能救经济”的观点是针锋相对。不过,在此我不想再做什么辩论了,看看现实吧:各主要银行股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普遍出现了大幅跳空高开,但上升趋势只持续了不到5天,就纷纷掉头向下了。

      中国的救市不理想,美国的救市更糟糕,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一出手就是7000亿美元,结果怎么样呢?各大指数用连续的黑色交易日回答了这个问题,以至于总统布什都只好出来解释:救市是个漫长过程。明眼人都明白,这样的解释太苍白了。如果救市计划是有效的,那美国股市怎么会用这种“背道而驰”的方式来回应呢?说到底,还是政策本身有问题。

      如果真像某些人说的,中国的“9.18”救市是平准基金的试点,那么,中国的试验田和美国的试验田的实验结果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靠流动性填补是不可能救市的。这个结论有两个理论基础,一是市场进化理论,另一个是MM理论。

      金融市场进化理论告诉我们,市场不会重复历史错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个别“噪音驱动”现象会在市场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对信息环境的准确识别。不仅如此,任何资本市场的本质特征是对宏观经济预期的客观反映,这与市场的成熟程度无关,所不同的是反映的精准程度会随着市场的进化而提高,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中国这些年来的金融市场实践就是对这一理论的最好证明。

      MM理论则告诉我们,任何经济体的价值只与其产出效率有关,而与资金的来源和成本无关。只有当经济体所采取的新的市场行为可以产生比以前更高的产出效率时,市场才会产生对宏观经济的良性预期,进而推动股市上行。由此而观救市政策,其实我们很容易辨认究竟什么样的政策才会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政策可能无法获得预期效果。现在全球各国的救市似乎都只是打流动性的主意,有意无意忽视了资金来源与宏观经济价值的无关性。

      难怪有美国佬说,美国政府的救市计划与其说是在救市,还不如说是在沽名钓誉——向民众摆个POSE罢了。也有人说这是美国政府给其他国家政府下的诱饵,目的是骗取世界为美国的危机买单。我对这些说法均采取不置可否的观点,现在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抓紧从一轮又一轮的全球救市政策中去总结出我们所迫切需要的经验教训,毕竟,“管好自己的家,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我们事业的根本。沪深股市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有利于提高经济体产出效率的项目上去。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