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时事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上市公司
  • 8:广告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广告
  • A4:产业·公司
  • A5:股民学校
  • A6:法律服务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营销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10 月 13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0版:基金·营销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0版:基金·营销
    鹏华基金总经理邓召明:走向国际化,不是去学华尔街投机
    万家基金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鹏华基金总经理邓召明:走向国际化,不是去学华尔街投机
    2008年10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安仲文
      

      当国内基金发行市场因海外金融危机持续低迷时,鹏华基金公告称,旗下鹏华盛世创新基金在不到20个工作日的有效募集期内,共募得资金超过11亿元;这也创下几个月来“非银行系”基金公司股票型新基金首发的新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4个月前,鹏华旗下的丰收债券也以22亿元的募集额领先于同时期的新基金募集。一连串的优秀表现让市场人士开始关注这家去年转型为“合资系”的“老十家”公司。本报记者也就一些热点问题与鹏华基金公司总经理邓召明进行了探讨。

      ⊙本报记者 安仲文

      转型提升品牌竞争力

      记者:鹏华基金转身为合资基金公司已有一年多,盛世创新基金的成功发行是否也意味着公司转型后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邓召明:如果把鹏华合资一年多来的工作与成绩比作一篇我们努力在中国资本市场谱写的篇章,“外资参股”可以看做这篇文章的“起点”,经历了规范管理、人才建设等“承转”的步骤,盛世创新基金是检验我们合资以来一系列工作成绩的一个标杆。很幸运,我们没有辜负股东和持有人的希望,更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

      就是在这样的“起承转合”中,多年来一直在中国资本市场默默无闻耕耘的鹏华基金悄然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有力竞争者。

      记者:除资本层面外,鹏华基金转型为合资基金公司后,转型对鹏华基金还存在什么样的影响?

      邓召明:合资带来的最大变化并非在资本层面,而是在于眼界的拓展。从公司发展的战略定位,到有关策略的制定、执行都突破了过往的视野,在更大的格局中去思考,去布局。

      对于中国基金业来说,外资并非新生事物。从2002年外资首次参股基金公司至今,合资公司已占据中国基金业半壁江山。一些成熟市场的产品设计模式、市场营销机制被这些合资公司带进中国。外资的进入极大地激活了中国基金业的活力,大大推动了基金业的市场化步伐。在外资的参与和推动下,国内基金业大张旗鼓地“出海”,QDII业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对于鹏华来说,华尔街从来都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市场。即便在目前华尔街被称作“美国最悲情的一条街”,国内部分QDII受到波及而备受质疑的情况下,鹏华也没有停下走向国际化的脚步。一直以来,不管是国内的监管层还是市场的参与者都很重视风险控制。我们走向国际化,不是去学华尔街如何去投机,而是去学习如何适应一个全球化市场,借鉴他们产品体系、资产管理制度流程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基金强调团队合力

      记者:鹏华基金加强团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团队建设否能直接提升基金公司的业绩?

      邓召明:内部的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的市场化环境,只有实现公司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市场化、科学化,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的竞争,提高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力。这是我们进步的必要步骤。

      在团队的建设中,鹏华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司内部管理中,不但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引进人才,还按照市场化的指标开确定岗位绩效考评标准,实现人才的能上能下和优胜劣汰。同时,根据市场化的方向,强化了团队协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团队的战斗力,并在最易见的基金业绩上得到体现:今年以来,鹏华旗下基金在股票型和固定收益两类产品中都有不俗表现。根据晨星统计,鹏华行业成长基金名列股票型基金前茅。5月份成立的丰收债券基金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已取得超过2%的收益,在今年的市场中表现甚为突出。

      记者:你提到团队的合力是成功的基础,但内部建设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也必然是个艰难的过程,鹏华基金在内部建设过程中是否遇到过苦难?

      邓召明:当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内部建设的工作之后,确实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凝聚内部合力,把我们进行的一系列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转化为有效的工作方法,去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工作开展?毕竟'起承转合','合'是最后一步。没有这一步,前面三步做的再好也是无用。同时,这最后一步常常是需要创新的。

      

      营销创新突破金融危机

      记者:目前海外金融危机正肆虐海外市场,并且也影响了国内的市场,鹏华盛世创新基金在此时发行是否遇到一些困难,基金的募集是如何应对这种挑战的?

      邓召明:应该说,不管是美国,还是国内市场,目前确实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基金营销不能脱离市场,但有时候要忽略市场。现在看来,由于我们团队内部前期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在盛世创新基金的发行中转化为针对客户开展精确集中营销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在这些策略上,团队上下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合力,才取得了目前的成绩。

      在鹏华看来,对抗市场风险的技术性手段有很多,但团队的团结,形成合力将是化解市场风险的有效意志力,而这种团结的意志力则建立在一系列有效的内部建设基础之上。

      记者:鹏华盛世创新基金在一个较差的市场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很想了解鹏华新基金采取的营销方式。

      邓召明:盛世创新基金的发行是鹏华“合力转化为创新方法”的一次有益尝试。在此次发行中,鹏华并没有像过去基金发行那样大面积的宣传,而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对现有精准客户的营销突破上。在发行前,鹏华详细分析了客户的特点,将客户分为若干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客户设计营销方案,并将公司对市场的判断及时传递给投资者。事实证明,这种精准的营销方法大大提高了弱市中基金营销的准确度和深入度,为弱市中的基金发行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记者:合资一年来,鹏华基金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鹏华基金未来发展模式是什么?

      邓召明:尽管我们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发生变化感到欣慰,但我们从不想这些变化成为鹏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期题材”。就像我们的投资一样,鹏华的发展有自己的思考和战略,绝不会做昙花一现的“题材股”,我们要打造基金业的“蓝筹股”,做对股东有长期回报的“价值股”,对持有人有持续收益的“成长股”,对社会有公益承担的“社会责任股”。这才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