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特别报道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1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穿过货币“浮沙”发现增长与危机肌理
    振兴股市对扩大内需有直接快速作用
    从“全要素生产率”看中国经济增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穿过货币“浮沙”发现增长与危机肌理
    2008年10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史晨煜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思想述评

      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对克鲁格曼获颁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语所言,是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因为,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而他成功地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又奠定了他作为新一代经济学大师的地位。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谓是“实至名归”。

      ⊙史晨煜

      

      在很多人眼里,克鲁格曼获奖只是个时间问题。不知有无巧合,诺奖在合适的时宜实至名归。虽然诺奖辞令只字未提,但有理由相信,正是衰退使克鲁格曼和萧条经济学回来了,并告诉我们,虽然金融海啸愈演愈烈,但自由市场信念从来不应走开。

      在国际经济学界,这位曾经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经济学家,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带着一副怀疑的目光,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中总是穿着同一件毛衣外套,浓密的胡须常常不修边幅。他生性桀骜不驯,言辞苛刻,尽管在学术圈、政治圈里,算不上一个人缘出众的“好好先生”,但他一直是清晰经济思考的典范,同时也是“用数据而非迹象说话”的捍卫者,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

      

      新贸易理论与经济地理研究各领域的完满整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却越来越背离正统根基: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量迅速上升;产业内贸易也在快速增长;一国在同一产品上既有进口又有出口。以报酬递减法则所支配的竞争均衡愈来愈缺乏说服力,现实呼唤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借助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新工具来分析产业内贸易、跨国直接投资、区域经济合作扩大等实践现象。相关解释虽然种类繁多、纷纭尘上,但各自为战、不成体系,难以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框架。

      克鲁格曼正是在这个困境中找到出路的学者。他在三篇论文中提出的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分析方法是对传统贸易理论最激烈的背离。

      在《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979年)中,克鲁格曼率先将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别等范畴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之中。规模经济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规模经济(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克鲁格曼假定规模经济内在于厂商,并具有张伯伦式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票赋差异,也会由于规模经济而产生国际贸易,从而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形成。

      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1980年)中,克鲁格曼在前文基础上加入了运输成本这一因素,使得模型更具有现实意义。克鲁格曼认为,在其他相同条件下,拥有更大国内市场的国家将有更高的工资率,国家倾向于出口那些它拥有较大国内市场的产品。

      在《产业内专业化和贸易收益》(1981年)中,克鲁格曼的研究表明,相似国家都有进行贸易的诱惑,它们的诱惑主要来自于用相似要素比例生产的产品,而且,这种贸易并不会带来收入的分配问题。结论是,当国家间越来越相似,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时候,规模经济就取代要素经济的差异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

      之后,克鲁格曼在1983年发表的《工业化国家间贸易的新理论》一文中,从技术这一最新要素的特点出发,寻找到了国际贸易与规模报酬递增之间的又一联系特征。技术创新通常是一个不完全竞争产业中形成报酬递增的过程,而且在现实世界中,报酬递增的最重要源泉很可能与动态的学习经济和研究开发结合在一起。

      此间,克鲁格曼与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的赫尔普曼合作出版了《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1985年)一书。该书综合了既有的贸易理论模型,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共同要素。同时,又构筑起了与传统贸易理论有延续性和分析国际贸易的新景观。该书出版标志着新贸易理论的正式形成,同时也奠定了克鲁格曼作为新贸易理论开创人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力图使新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间建立关联。他将新贸易理论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与区位理论对运输成本的强调相结合,点燃了新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的复兴焰火。1991年和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连续出版了克鲁格曼的新著《地理和贸易》和《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

      克鲁格曼认为,规模经济促成生产集中,而运输成本核算则具有阻止生产活动集中的作用。例如,当现实中运输成本仍维持一定水平时,这便使得那些起步较早的区域吸引较多工业,从而出现较快的增长。这可以解释美国东北部的工业带形成。

      在工业集中区的形成上,克鲁格曼不同意古典或新古典工业区位论,认为经济格局的形成中,偶然性、路径依赖、历史和特殊事件起决定作用。一旦早期的区位优势形成以后,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可产生积累效应。这种非理性的经济分布在规模收益递增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锁定”效应,因此,在现实世界中,自动向最优空间格局发展的趋势并不存在。

      在对经济现象的空间格局研究中,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些空间经济模型,如工业集聚模型、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等。1999年,克鲁格曼与藤田昌久和维纳布尔斯合著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贸易》出版,为区域经济学融入主流经济学,或者说为主流经济学家更加关注区域经济中的空间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帮助。

      

      成功预言金融危机和萧条来临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和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后,人们发现,浮动汇率制并不好驾驭,各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大起大落,波动剧烈,金融市场危机也频繁爆发,从而使货币危机理论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克鲁格曼在1979年发表的《一种国际收支危机的模型》一文中所构造的模型是关于货币危机的最早的理论模型,此后经弗拉德和戈博的扩展与简化,被称为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着重强调当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这一丧失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储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站在克鲁格曼的肩膀上,经济学家又发展出第二代和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针对浮动汇率制的弊端,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提出了许多改革举措。1991年,克鲁格曼根据一些学者提倡的汇率目标区方案,创立了汇率目标区的第一个规范理论模型,把一个方案发展成为一种汇率目标区理论。

      起初人们担心目标区域会给投机者提供单向赌博的机会。克鲁格曼却指出,“可信”的目标区域正好带来相反的效果。当汇率接近区域上限时,由于预期未来汇率会下跌,投资者就会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导致汇率迅速下降。在区域的下限,汇率变化的路径正好相反。事实上,连接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的曲线是S形的,它在任何一处的斜率都小于1,这正是稳定的性质。

      1994年,在亚洲“小虎队”经济如日中天之际,克鲁格曼在《外交事务》上撰文指出,“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1996年,他在《流行国际主义》一书中干脆直接预言亚洲金融危机即将爆发。

      势如山倒的金融风暴使克鲁格曼名噪天下,也奠定了他作为新一代经济学大师的地位。1999年克鲁格曼出版了他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分析思想的“分析性小书”——《萧条经济学的回归》。

      克鲁格曼强调,这是一次典型的自我导人式货币危机。危机一旦发生,由于恐慌具有的自我正名机制,即恐慌本身可以证明其合理性,于是就出现了真正的危机,由货币危机引起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对东亚地区信心的减退,使危机扩散,而不是人们所强调的危机经济体之间的市场滋出效应。

      在书中第六章,克鲁格曼还提出,“三元悖论”是当今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在特性。在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中,只能同时实现两个,而不能同时实现三个。他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其中的关系:三角形的三个角代表金融制度的三个基本目标,而每条边则分别代表任一制度可以选择的政策目标。如果某一制度选定了某一条边,则意味着它也选定了该边两端的政策目标,而与该边相对的角所表示的政策目标则无法实现。

      他建议发展中国家最好选择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而放弃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克鲁格曼为这次危机起名为“大衰退”,世界经济面临新的大萧条的危险,没有人知道欧洲或者美国的明天是否会走上同一条道路。

      虽然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教科书,在美国大学中仍然牢牢占据主流地位,但世纪之交后他的表现有些“不务正业”。出于作为经济学家的责任,2001年起他在《纽约时报》开栏。最近,他将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汇集而成的《大破解——我们迷失在新世纪》、《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心》和《布什之后》相继出版,成为美国最富争议的畅销书。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

      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他于1953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一个犹太人家庭,在纽约长岛长大,他的妻子Robin Wells,也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鲁格曼于1974年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1977年在麻省理工获得博士学位,1977年至1980年在耶鲁做助理教授,然后再次回到麻省理工任副教授,1984年升为教授。

      在1982年-1983年期间,曾在里根当政的白宫经济咨询委员会工作。他先后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任教,2000年加入普林斯顿大学。1991年他获得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给40岁以下年轻经济学家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目前他是既获得克拉克奖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12人之一,也是全球最有影响的50位经济学家之一。他还因成功预测了东南亚金融危机而名声大噪。

      2008年10月13日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等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

      克鲁格曼是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经济学,他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克鲁格曼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内贸易理论;二是战略贸易政策;三是汇率目标区理论;四是货币危机理论;五是经济地理。

      克鲁格曼著述颇丰,发表200篇学术论文,出版了20多本著作,其中一些是学术性;另一些是非学术性的,是为非专业人士写的,甚至普通老百姓都能够看懂。

      其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合著的教材《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他和Obstfeld合著的教材《国际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以及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自由主义的道德》、《预期减少的时代》和《地理和贸易》等。

      除此以外,克鲁格曼还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 陆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