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广告
  • A4:期货·债券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1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史无前例 英国三大商银国有化
    推出中国式存款保险刻不容缓
    英国居民每五分钟一人破产
    市场现在处在
    病去如抽丝的阶段
    哪里来的中央“默认”?
    金价油价与金融市场的正负相关性
    蛛网上的挣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蛛网上的挣扎
    2008年10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竺小龙 赵晓男
      无论如何,美国现有的不可持续的非理性发展方式必须改变,经济监管体系也必须从根本上完善。一个有效的市场体系,才能保证政府本意收住网口的政策,不至于织成另一张更需费力挣扎的新网。

      ⊙竺小龙 赵晓男

      

      据传,2006年,连高盛的电话接线员都能分到50万美元红利;可转眼间,投行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已成了世人热论的话题。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让一家家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1929年大萧条的美国百年老店相继作古,连大西洋彼岸向来倨傲的曼联球迷也变得忧心忡忡——因为美国老板格雷泽被次贷危机逼得焦头烂额,加之胸前广告赞助商AIG几乎油尽灯枯,曼联面临着被带头巾、穿长袍、卖石油的阿拉伯人收购的窘境。

      “市场总是错的”!

      理论界对于次贷危机的成因莫衷一是,可归根结底,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上讲,还是供求不平衡造成的。可供给需求何曾平衡过?还是索罗斯说了实在话,“市场总是错的”!

      本世纪初,美国房地产市场火爆,金融机构于是便推出各种衍生产品,特别是“次级债券”,来鼓动消费者贷款买房。此时的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住房价格上涨,借贷购房大军在一种近乎疯狂的亢奋中急速扩大。消费者——很大一部分人是投资者——本来预期房价将会继续走高,但一哄而上的贷款购房直接导致住房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住房价格迅速回落,住房资产不断贬值。从2006年底开始,大规模私人还贷违约出现,次贷危机由此肇始。

      从理论上讲,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房地产市场还将经历“供不应求—供过于求”这样的循环过程,最终收敛于供求平衡,这种理论被称为“蛛网模型”。但实际上,由于金融机构的推波助澜,特别是次级房债被过分炒作,房地产市场的供不应求被过分夸大。一旦供过于求,金融泡沫迅速破灭,靠市场自发调整至供求平衡状态的社会和政治成本太高。“蛛网模型”的最终收敛不能实现,是因为政府不会对经济在波峰波谷间来回动荡坐视不管。但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几乎肯定不能刚好实现供求平衡,其后果往往是织开了一张新的蛛网,供求不平衡因此成为常态,政府更是在一张接一张的蛛网上不断挣扎。

      “蛛网模型”是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动态理论之一,尽管上世纪70年代曾经受到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的猛烈攻击,但基于有限理性的 “蛛网模型”对现实依然有强大的解释力,阿洪(Agion)等人就在上世纪末重新启用了“蛛网模型”来分析金融危机。

      蛛网怎样织成?

      “蛛网模型”的一个研究重点是,最初的供求不平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也即蛛网如何织成。斯蒂格利茨认为,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从2001年开始连续13次降息,造成了投资过剩,房地产病态繁荣,供求急剧不平衡,是次贷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不过,把格老当作美国脆弱金融蛛网的唯一织网人,显然也有失公允。且不说“9.11”之后美国经济衰退,需要美联储降息来拉动经济,格老也是刚刚从另一张蛛网上挣扎了出来;单单是次贷市场急剧膨胀,住房贷款零首付这样的政策能够存在,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就难辞其咎。

      事实上,13次降息也许确实织成了蛛网,但这项政策本身造成的供求不均的网口可能远不像现实这样大。美国金融机构的疯狂炒作和监管当局的过分纵容,才是将次贷危机发展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难怪122位经济学家联名呼吁,美国政府不要再拿纳税人的钱为华尔街买单。

      也许美国金融市场上并不缺乏有识之士,他们早已看到了潜在的危机,但却无力扭转。因为一种金融体制很难逃脱路径依赖的限制,在系统正常的,特别是加速的运转过程中去改变,将会付出沉重的转换成本。

      政府救市是否是一张新的蛛网?

      为了救市,布什政府绞尽了脑汁。不可否认,政府救市对恢复美国民众的信心大有裨益,只是不知道这8500亿美元是收住了蛛网口,还是把美国经济又推上了一张需要挣扎的新网。

      美国政府在财政、税收、房地产,特别是金融领域的管理模式已经受到了普遍质疑,更有专家指次贷危机是美国经济增长模式贸然转型——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转变到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的结果。无论如何,美国现有的不可持续的非理性发展方式必须改变,经济监管体系的诸多方面也必须从根本上完善。对一国经济而言,一个有效的市场体系,远比临时拼凑出台的政令有用得多。也只有成熟的市场体系,才能保证偶尔出现的蛛网口迅速收敛,保证政府本意收住网口的政策,不至于织成另一张更需费力挣扎的新网。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