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断章取义的“中国太保浮亏九十多亿元”传闻引起广泛关注。这则传闻中的部分数据引用了长江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李聪发自10月6日的研究报告中的一个场景假设中的结果。但业内人士发现,传闻中却并没有将报告中的这个场景假设的前提,以及最后该分析师给出的关键性结论部分引以说明。
李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做的原因是外部分析人士不可能知道保险公司的每次投资操作,因此只能做一定的假设,这与实际情况肯定是有一定差异的。即使公司进行减值损失的账务处理,无外乎就是将所有者权益中资本公积项下的账面浮亏通过利润表确认到所有者权益项下的未分配利润中去,其实对于公司的价值的实质(无论净资产还是内涵价值)都没有影响,只是一个账面上的处理方式而已。
根据另一个分析师的预计,相对于2008年中期的数字,中国太保在第三季度末的净资产略有缩水,但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在第三季度,中国太保的内涵价值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李聪还表示,“对于保险股价值的评估应该更多的关注其内涵价值与评估价值的结果,由于寿险业的经营周期通常多达数十年,因此,只看EPS将会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截至昨天的收盘价,目前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股价对应的P/EV倍数仅为1.7倍、2.5倍和1.7倍左右。“这个水平是次贷危机之前国外保险公司的估值水平也是相当的,更何况我国保险企业在过去的3年中都维持了高达20%-30%的内涵价值增速,这远非欧美成熟市场可比的。”据他预计,根据2008年中期数据,三家公司隐含的一年期新业务价值乘数分别为:10.3倍、24.5倍和11倍左右,这样的数据显示保险公司的价值已经完全合理了。
对于保险业的前景,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保险业由于受到政策的保护,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在这一轮经济的调整中,保险业受到的冲击将会相对较少,相对其他行业避风港效应将会显现。对于保险行业,不少分析师还是给予了推荐的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