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特别报告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热点
  • T3:艺术财经·热点
  • T4: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年 10 月 1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祝君波:
    上海收藏家大会的首席义工
    邱黯雄:创作的本源早已根深蒂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祝君波:上海收藏家大会的首席义工
    2008年10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实习生 钱艳丽
      收藏家开大会,也许是古今中外没有先例的,祝君波却打破了这个先例。作为上海华人收藏家大会的秘书长,他让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巧的是,15年前的1993年,身为上海朵云轩的总经理,他也做了件史无前例的事情——在内地举办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品拍卖会。从那时起,他就和海内外的收藏家交上了朋友。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实习生 钱艳丽

      大会筹办过程几经曲折

      祝君波坦承,因为史无前例,也因为今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大会筹备工作经过多次调整,尤其是筹办团队是一个扁平化的结构,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祝君波说,大会筹备时碰到的各种困难中,最大的是收藏家对会议的不理解,因为从来没有开过这样的会。“你无法跟他们说清楚收藏家大会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最后海外藏家来了200多人,国内藏家来了600多人,这应该说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从不相信到相信,从不认同到认同,最后他们是很感动的。在大会第二天苏州参观后的晚宴上,他们个个跑到台上自告奋勇地发言,很感人。

      祝君波透露,筹备期间大会的定位做了几个重要的调整。首先是这次会议以文化为立足点,从重投资转向重文化,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向,而且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收藏家觉得这两年整个收藏比较多地强调投资理财,讲商业、讲赚钱太多了,以拍卖行情为主导,甚至很多拍卖价格都是虚假的。这次会议是个重要的信号,就是业界需要大张旗鼓地研究收藏文化,收藏者本身是个文化人,其次才是投资,不能把投资放在第一,这是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第二就是听了台湾一些收藏家的意见,把藏家当作主角,然后是跟收藏相关的艺术家、文化人、媒体界为主体,拍卖行的人不能唱主角。第三,就是改变了最初有过的办展览的想法,这是和汶川地震以后压缩行政经费有关的。

      他说:“我们的工作团队是个自愿者团队,不是一个公司,也不是一个单位。我本人就是首席义工,用业余时间做这个会议。这样做非常艰苦,开始时我担心这个团队能不能做好,但做下来后我们觉得是创造了文化体制里办会的一个模式,从最少的2个人开始,到最多的时候49人参加,全部都是临时的,大家完全就是靠一种事业心,报酬虽然很低,但都很感动,学到了很多东西。”

      

      三本大会文献受追捧

      祝君波指出,“很多收藏家没有时间来写文章,也不会写,但是开口说容易得多。我就想到要搞一个采访,全球性的采访,让他们来说。”

      祝君波请了四个年轻人来做采访,包括英国留学回来的,也有硕士生、本科生。“我圈了一个采访名单,最早是要做50个人的访谈,没有想到后来做到了62个人,而且都整理出来了。”祝君波透露,采访境外藏家,一开始的办法是,知道这个人路过上海就抓住他,比如在上海做了王定乾、黄君实的采访。但还是不行,香港就事先预约了一大批收藏家,派了2个人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去采访。美国、新加坡则是请到一个媒体人员兼职采访。

      此外还组织了50篇左右的论文。祝君波表示,这些论文基本上是我们定向组稿的。就是我利用我的关系有意识地找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写。当时有意识地要有几篇文章,来研究北京、上海、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收藏,涉及当代华人聚集区的代表性文章。所以基本上是我们出题目去约稿的。最终大会形成了三本文献:《收藏文化研究》,研究华人收藏历史、现状、地域特点及结构等课题,有24篇30余万字;《收藏理论研究》,阐述收藏主题、功能、定位、收藏家的素养等相关话题,有25篇18万字;《大会采访录》,由六十多位业界精英回忆自己的丰富经历,并对艺术、鉴赏、投资、收藏、文化发表独到见解,有40余万字。那三本书现在很成功,突出了文化,强调文化收藏。祝君波透露,两本论文印了750套,采访录印了1000套,结果大会一开就不够用,媒体代表只有一本采访录,三本书都成了大热门。

      

      “我是为国家打工”

      祝君波曾经是上海朵云轩拍卖行的总经理,因此有人说他操盘这个大会是为了再度出山。对此他只回答一句话:“我是为国家打工”。确实,做拍卖行老总也好,开大会也好,祝君波都是一个打工者。

      祝君波有一段传奇般的经历:1973年他进入朵云轩,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相继访华,中国外交逐步解冻,朵云轩刚刚恢复营业,要出版一套宋版古书式的《共产党宣言》,成立了一个12个学徒组成的小组,祝君波由此成为雕版学徒。1986年,祝君波成为朵云轩经理。1992年4月26日,朵云轩第一次与香港一家华资拍卖行合作,在香港拍卖朵云轩提供的拍品。1993年6月20日,在上海朵云轩举办了国内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品拍卖会。

      作为内地第一家艺术品拍卖行的创始人,祝君波开始和藏家交朋友。当时他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藏家不习惯于拍卖的委托方式,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拍品的征集有困难,结果首次拍卖会上的156件拍品,有三分之二的拍品是从朵云轩的仓库里拿出来的。不过拍卖会开得很成功,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拍卖会在希尔顿饭店举行,陈逸飞、谢稚柳等著名画家亲临现场,全国各大文物商店、佳士得、苏富比也都派人来了,更重要的是,张宗宪等海外著名藏家也来了,拍卖会印了500张门票,每张100元,卖了200多张,结果会场外还有倒卖门票的黄牛。拍卖结果成交率达到75.6%,总共250万元的估价,实际成交了830万元。祝君波说,要知道,当时朵云轩一年的营业额也就200多万元。从此,朵云轩的艺术品拍卖一发而不可收拾。

      祝君波向记者表示,上海市的领导已经宣布2010年要再办收藏家大会,我相信届时大会会开得更好。收藏家知道了这个会是值得来的。不过,届时由哪个团队来做,还是听领导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