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9月金融运行情况报告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明显比较乐观,依据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国内金融机构整体经营比较稳健。从公布业绩预增公告的上市商业银行来看,前三季度业绩基本上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且上半年银行大部分实现了不良率和不良余额的双降,次贷危机向国内金融机构蔓延的路径并不存在。其二,9月贸易顺差再创月度历史新高。其三,下半年以来贷款投放加速。据推算,全年可投放贷款较去年底央行核定的额度多增1万亿元。
然而,宏观经济的隐忧并未消除,反而极有可能在四季度集中爆发。首先,贸易顺差并非真实反映经济增长的强劲需求。1至9月,我国出口增速已显著低于进口6.7个百分点。对比近两月的外贸数据,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内需的快速回落才导致了贸易顺差的异常增长。
其次,M1环比下滑预示企业资金链极为紧张。通常,M1的环比下滑主要出现在春节长假及五一黄金周,因为企业要将闲散资金转存七天通知存款,然而,9月M1的环比下滑,却不仅仅是上述原因。今年前9个月,居民户存款增加3.25万亿元,同比多增2.49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少增6951亿元。不难看出,即便是在贷款投放加速的背景下,企业资金链依然十分紧张。
最后,热钱流入极有可能逆转。9月外汇储备增加214亿美元,较FDI及贸易顺差之和低146亿美元。除了企业和居民因人民币升值预期放缓因素,而主动选择持有外汇外,热钱的流出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究其原因,热钱流出自救的可能性较大,也不排除对我国宏观经济预期恶化而采取的主动避险行为。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基本面正面临严峻考验:发电量同比增速已连续四个月低于10%,交通运输量也已下滑;钢材价格的暴跌,铁矿石现货价格与协议价格七年来首次倒挂,无不预示着下游需求正急速回落。且海关公布的初级产品进口数据显示,进口的同比大幅增长主要为价格推动。随着原油期货价格跌至每桶70美元左右,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必然在未来有效压缩进口,贸易顺差继续在高位运行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我们不应为宏观经济数据蒙蔽双眼,更应该看清数据背后隐含的趋势及动因,防患于未然总比事后补救来得容易。可以预计,如果不采取更为有效的“救市”措施,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实体经济受损的概率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