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广告
  • A4:时事
  • A5:股民学校
  • A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7:专版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焦点
  • B11:基金·焦点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海外
  •  
      2008 年 10 月 2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外论一瞥
    及早防范外围危机冲击
    伟哉,农民由“土里刨食”而“土里刨金”
    我国宏观经济正面临严峻考验
    IMF总裁“后院”也闹危机
    次贷危机真正根源究竟是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国宏观经济正面临严峻考验
    2008年10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波翀
      ⊙陈波翀

      

      央行9月金融运行情况报告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明显比较乐观,依据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国内金融机构整体经营比较稳健。从公布业绩预增公告的上市商业银行来看,前三季度业绩基本上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且上半年银行大部分实现了不良率和不良余额的双降,次贷危机向国内金融机构蔓延的路径并不存在。其二,9月贸易顺差再创月度历史新高。其三,下半年以来贷款投放加速。据推算,全年可投放贷款较去年底央行核定的额度多增1万亿元。

      然而,宏观经济的隐忧并未消除,反而极有可能在四季度集中爆发。首先,贸易顺差并非真实反映经济增长的强劲需求。1至9月,我国出口增速已显著低于进口6.7个百分点。对比近两月的外贸数据,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内需的快速回落才导致了贸易顺差的异常增长。

      其次,M1环比下滑预示企业资金链极为紧张。通常,M1的环比下滑主要出现在春节长假及五一黄金周,因为企业要将闲散资金转存七天通知存款,然而,9月M1的环比下滑,却不仅仅是上述原因。今年前9个月,居民户存款增加3.25万亿元,同比多增2.49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少增6951亿元。不难看出,即便是在贷款投放加速的背景下,企业资金链依然十分紧张。

      最后,热钱流入极有可能逆转。9月外汇储备增加214亿美元,较FDI及贸易顺差之和低146亿美元。除了企业和居民因人民币升值预期放缓因素,而主动选择持有外汇外,热钱的流出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究其原因,热钱流出自救的可能性较大,也不排除对我国宏观经济预期恶化而采取的主动避险行为。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基本面正面临严峻考验:发电量同比增速已连续四个月低于10%,交通运输量也已下滑;钢材价格的暴跌,铁矿石现货价格与协议价格七年来首次倒挂,无不预示着下游需求正急速回落。且海关公布的初级产品进口数据显示,进口的同比大幅增长主要为价格推动。随着原油期货价格跌至每桶70美元左右,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必然在未来有效压缩进口,贸易顺差继续在高位运行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我们不应为宏观经济数据蒙蔽双眼,更应该看清数据背后隐含的趋势及动因,防患于未然总比事后补救来得容易。可以预计,如果不采取更为有效的“救市”措施,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实体经济受损的概率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