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时事海外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期货
  • A3:货币债券
  • A4:钱沿
  • A5: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特别报道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世界经济将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调整
    中国经济增速
    要多快才算合适
    外部因素变动深刻影响我国进出口走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世界经济将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调整
    2008年10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华民
      面对可能降临的世界经济长期调整,中国应当如何面对?考虑到中国并非引发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国家,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地应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冲击,是非常有可能独善其身的。

      ⊙华民

      

      开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市场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华尔街已经遭受重创,全球金融资产的价格应声而落。一个更加需要人们关心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危机过后,世界经济还能重新走向繁荣吗?

      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长周期加以考察,以便从中找到具有启发性的答案。最早对世界经济长期波动进行观察的是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他认为世界经济的长期波动主要是由产业革命或者重大的技术创新引起的,其时间长度平均为50年到60年,其中前25年至30年为周期的上升阶段,后25年至30年为周期的下降阶段。但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造成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事实上要复杂得多。如果从1600年算起,导致世界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归结如下:

      就造成长周期进入上升阶段的主要因素来讲主要有:第一,由货币供应量增加(如金银矿的发现)所导致的“价格革命”带来的投资增长与世界经济繁荣;第二,由重大的制度创新造成的世界经济繁荣;第三,由重大的技术创新造成的世界经济繁荣;第四,由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崛起引起的世界经济的繁荣。

      比如:从1620-1640年的繁荣主要是由英国早期产业革命、以及银币和铜币交易迅速发展而造成的;从1660-1670年的繁荣是欧洲国家开发西印度诸岛带来的;从1690-1720年的繁荣大致上是由英格兰银行成立、巴西首次发现金银矿山、以及股份制在英法两国兴起等因素带来的;从1730-1775年的长期繁荣是因为巴西开始采金、墨西哥开始采银、以及英国正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等因素造就的;从1792-1815年的世界经济繁荣主要是因为英国股份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1861年开始的美国独立战争以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导致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世界突然间崛起两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从而造就了从1857-1869年的世界经济繁荣;1945年战后世界经济秩序重建、特别是布雷顿体系的建立和关贸总协定的达成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达25年的世界经济繁荣;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开始因特网革命,从而造就了1980-2000年的长期繁荣。

      就造成长周期进入下降阶段的主要因素来讲主要有:第一,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第二,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危机;第三,全球性的能源与粮食危机;第四,发生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地区或者波及全球的战争。

      对此,我们也可以举出以下事实来加以说明:在1590-1620年间发生的世界经济衰退是因为美洲银产量的大幅下降、以及荷兰爆发了摆脱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战争;从1670年开始到1690年结束的世界经济长期衰退是因为贵金属供给不足、银行制度不完备造成的;在1720-1730年间长达10年以上的经济衰退起源于法兰西金融制度的崩溃;1775-1792年间的全球经济衰退又是因为全球贵金属产量的下降导致货币供应不足而造成的;从1816年开始英国先后遭受由自然危机导致的粮价暴涨、两次经济过剩的危机和金融危机,从而带来了从1816年到1857年长达40多年的全球经济衰退;发生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布雷顿体系的解体,导致1980年代全球经济的萧条。

      自进入2000年以来,我们又看到了两次极为严重的危机:第一次是发生在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增长危机;第二次是发生在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金融危机。进一步的问题是,对于这两次危机应当做怎样的理解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危机是有因果关系的。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是因为因特网经济高频率的创新活动几近枯竭,从而导致全世界高科技股票估值大幅下调造成的,这种估值大幅下调促使投资者把存量的高科技股票变成现金流。与此同时,美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防止经济走向衰退,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指数暴跌、新经济革命进入低潮的情况下果断地采取了大幅降息的扩张货币政策。这一举动不仅导致世界规模的流动性泛滥,而且也引起了居民理财模式的变化,即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走低的情况下,居民突然发现,到银行存款还不如向银行贷款购买房屋等不动产更加有利可图。这样就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购房热潮,从而造成了全球范围的房地产泡沫。

      为了控制房地产泡沫的继续膨胀,美联储试图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加以控制。这一政策实施的后果是可怕的,其中的道理就在于:第一,用货币政策来控制资产价格会对实际产业部门带来冲击,因为利率上调必定会减少实际产业部门的投资、降低国民产出总量、以及居民的工资所得,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基本面的恶化;第二,随着利率的持续上调,投资房地产市场的杠杆成本就会提高,投资、特别是投机者就会望而却步。如果再考虑到上述基本面恶化造成的居民收入的下降,那么就连那些刚性的购房需求也会随之下降,这样,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数量必定减少,房地产价格下降就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股票市场价格的下跌仅仅是投资者的损失,那么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下跌必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为不管人们是出于何种情况去购买房子,几乎毫无例外地都需要借助银行贷款,即动用财务杠杆,所以尽管股价和房价同为资产价格,但是它们在下跌时产生的经济和金融效应是完全不同的。股价下跌是投资者承担损失,是公司融资功能的暂时性中断,但房价下跌则会导致为购房者提供财务杠杆的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由此可见,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是不可取的。因此,当美联储决定动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控制房地产价格时,必定会造成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

      即使不从长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初步认定由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可能是一次短期波动的危机。因为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30年提出的周期理论,与房地产业泡沫破灭(或者说与房屋建筑)相关的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为20年。这种“库兹涅茨”周期实际上也是一种长周期。简单地讲,在2008年的今天,能够导致世界经济重新走向繁荣的因素荡然无存:在短期内世界发生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各国政府不断增加的货币供应正在流向已经陷入危机的金融躯体之中,目的是为了防止金融崩溃,而不是做生产性的投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正在受到质疑;继中国与印度之后,我们也没有能够看到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可见,世界经济进入长期衰退与调整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种长期调整究竟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将取决于世界何时能够发生激发新的大规模投资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面对可能到来的世界经济的长期调整,中国应当如何面对呢?考虑到中国并非是引发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核心国家,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地应对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冲击,是非常有可能独善其身的,因为直到今天为止中国仍然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潜在市场最大的国家。那么究竟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可以帮助中国安然度过这场危机的冲击呢?借鉴国际经验、汲取历史的教训,正确的做法是:第一,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防止企业发生融资瓶颈,以及由此造成的基本面恶化;第二,稳定资产价格,防止现金流的蒸发和金融体系的崩溃;第三,暂停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企业生产成本的经济与社会政策,防止出现投资衰退;第四,稳定人民汇率、恢复必要的出口退税,保持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第五,降低相关税率和市场准入的门槛,给出更大的市场活动空间来对冲国际市场萧条带来的风险。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