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院长陈工孟无疑是一位很成功的经济学家。
2008年1月19日,陈工孟在上海举行的2008年中国证券分析师高峰会上,就预言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沪指会跌到3000点以下。而陈工孟作出这个预言的前一天,上证指数收在5180.5点。当时,陈工孟的发言遭到许多与会者的质疑,其中不乏证券市场的大佬级人物。
除了准确预测到股市走向外,陈工孟对风险投资市场把握也很准确,早在2004年,也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之前,中国股市和风险投资市场极度低迷时,陈工孟就在一个论坛上预言,中国风险投资可能在1到3年后出现新一轮高潮。2006年后,中国风险投资快速发展的事实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但正当中国股市出现连续暴跌,沪市股指一度跌到1800多点,而次贷危机影响愈演愈烈时,陈工孟却坚决唱多,他认为,在未来几年里,上证指数不但能重上6000点,甚至有望突破10000点。
事实上,除了预言经济前景外,陈工孟对自己的学术观点很自信,在2004年、2005年,中国经济界兴起一阵“郎咸平热”时,陈工孟就在不同场合表示,他对郎咸平的观点感到“很遗憾”,他始终坚持认为,中国经济民营化是必然之路,在垄断领域之外的国有企业,成功的案例很少。
作为中国在风险投资领域的权威专家,陈工孟一直是开设创业板的坚决拥护者,他对开设创业板的理解也很深刻,陈工孟认为,开设创业板不只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还关系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能否成功实施,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本报记者 朱国栋
“次贷危机既要看到‘危’,也要看到‘机’”
早在今年1月19日,陈工孟就预言上证指数在未来1年多里,可能跌破3000点。该论点一出,举座皆惊,许多证券市场的大佬级人物纷纷反驳。但之后资本市场的运行轨迹确实证明了陈工孟的判断。
能准确预测资本市场的走势并不容易,但回头来一看,陈工孟当时预言的论据居然如此简单,他遵循的规则无非还是投资价值:2008年1月时,A股市盈率已在50-60倍,而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空间已很有限,很难再支撑如此高的市盈率,因此A股大幅调整已是必然。
但正当中国股市出现连续暴跌,沪市股指一度跌到1800多点,而次贷危机影响愈演愈烈时,陈工孟却坚决唱多,他认为,在未来几年里,上证指数不但能重上6000点,甚至有望突破10000点。
之所以作出如此大胆的预测,陈工孟有自己的理由,“次贷危机无论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是对美国、中国经济的影响,都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恐怖,我们既要看到危机中的‘危’,也要看到‘机’。”陈工孟认为,正是因为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前景,他才敢作出这样的预测。
陈工孟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会有一定影响,整个华尔街的经营模式、监管体系会产生重大改变,但对美国的实体经济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次贷危机尽管开始于美国,受影响最大的也是美国,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影响不会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大,因为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投资者买了美国的债券,实际上是在为美国分担危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实际上是赚的,只是它的金融体系出现了暂时的调整。”
有人拿这次次贷危机和1929年-1933年“大萧条”相比,陈工孟认为这两者毫无可比性,无论是资本市场的影响,还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次贷危机不可能像大萧条那样严重。
正因为如此,陈工孟认为,美国的金融风暴在2008年年底会逐渐减弱,2009年的美国经济肯定还会受一定影响,但到2010年以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至于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陈工孟认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中国投资人购买的一些美国债券可能会成为坏账。而是美国经济增幅下滑,需求下降,导致中国出口增速放缓。而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是根本性的,所以毋需过分担忧。
对于次贷危机,陈工孟认为,对中国而言,既要看到“危”,也要看到“机”,“次贷危机的教训是,首先是对泡沫经济不能盲目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要控制好,由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要好于欧美,因此未来几年里,会有更多的国际投资者更看好中国。”除此之外,陈工孟认为,次贷危机使美国许多金融机构破产、裁员,中国可以吸引华裔金融人才回国,发展中国的金融服务业。
正因为如此,陈工孟仍然看好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也很看好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股市大概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0年-2000年是初创时期,那时候的投资者普遍没有经验,市场有些无序、混乱;2001-2005年是沉默与思考期,无论是市场上的投资者、政府监管层还是学术界,都在思考中国股市怎么发展,如何监管、如何解决全流通问题等等;2006年-2010年,是改革再造期,这个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将逐步走向成熟、稳健。”陈工孟认为,目前中国股市正处于第三阶段中期,“经过2006年-2008年这波股市的大涨与大跌,中国投资者也在走向成熟。”
正因为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始终看好,陈工孟认为,未来5-10年里,中国资本市场还会出现一波大牛市,沪市股指可能会突破10000点。
“创业板关系自主创新战略成败”
作为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资深专家,陈工孟对创业板的理解十分深刻,他始终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创业板不仅仅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他还关系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成败,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
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参加各种论坛,陈工孟多次强调,目前中国经济的两种现象应引起政府和经济界高度关注:一是代表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批优质创新型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其中包括我国3个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以及盛大、分众传媒、携程、如家、无锡尚德、新东方、阿里巴巴、药明康德等200多家中国知名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市值上万亿人民币;二是国外大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大举进入中国,不仅投资于众多中小高科技企业中,还将触角伸到了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产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
陈工孟认为,如果任由上述两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将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国的优质创新型企业的掌控权有旁落的可能。陈工孟认为,想阻止创新型企业纷纷“移民”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硬堵肯定堵不住,也不符合WTO精神。而许多企业跑到海外上市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中国有自己的成熟的创业板资本市场,这些企业就不会花费高于国内市场2~3倍的成本,千里迢迢到海外融资。正因为如此,创业板的开设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
“如果不考虑经济安全的问题,海外风险投资的介入,客观上带动了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风险投资,很难想象百度、阿里巴巴、无锡德尚这样的企业能迅速获得成功。”陈工孟认为,要发展创新经济,风险投资将是十分重要的杠杆,“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如何将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变为生产力、形成产业链,最终成为创新经济。而从创新科技到产品、形成市场、产业,成为创新经济,最需要风险投资的推动。”
对于风险投资的作用,陈工孟认为,风险投资不只是可以解决创新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为创新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所以,发达的风险投资业能对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是事倍功半。而要形成发达的风险投资业,建立完善的创业板市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如果在国内没有创业板市场,风险投资基金在国内的退出通道就被堵塞了。
没有成熟的创业板市场,可能会导致风险投资市场的畸形发展,长期研究中国风险投资的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马丁·汉明,他统计了自2007年以来的214个风险投资案例,结果发现,进行早期投资的中国风险投资机构非常少。就企业技术、市场、管理三要素而言,国内风险投资企业比较喜欢介入一些风险小、市场稳定的传统产业,习惯于帮助企业提升管理,而非投资早期的高技术小公司,伴随其成长。
“目前中国创投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VC‘PE化’,也就是说,大量的私募股权资金涌向了后期项目甚至是拟上市公司,而不是创业企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许多后期项目符合中小板上市要求。而早期的创业企业需要在创业板退出。”陈工孟认为,资本是逐利的,如果没有市场的引导,创业板迟迟不推出,这种畸形发展的态势很难改变。
陈工孟认为,1980年以来美国长达20多年的经济增长,源动力是创新经济的发展。而GOOGLE、雅虎等大批的创新企业,背后都有风险投资的身影:“没有美国的NASDAQ,就没有美国发达的风险投资业;而没有美国发达的风险投资业,也就没有美国硅谷经济奇迹,也不会有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的持续经济增长,也就没有美国在创新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正因为如此,陈工孟认为,建立创业板市场不能仅从完善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层面来考虑,而要从国家经济安全与自主创新战略这两个高度去思考。政策制定者要有紧迫感、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大批创新型巨人将出现在中国创业板上”
风险投资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是一个新兴事物,中国本土机构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多数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和海外风险投资机构有几十年的差距。正因为有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和海外上市资源,加上国内创业板市场迟迟不开设,境外风险投资一直占据着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话语权。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中国本土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额为466.78亿元,而外资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额高达739.07亿元;2007年本土机构主导的风险投资总量为95.54亿元,而外资机构主导的风险投资总量超过302.50亿元,双方差距悬殊。
中国风险研究院院长陈工孟说,近年来本土风险投资机构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如深创投、联想投资等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风险投资企业,但外资机构在国内的风险投资行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本土机构仍然处于弱势。个中原因,除了外资机构资金雄厚、经验丰富外,另一原因就是海外有着丰富的上市空间。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的资本市场与国内主板相比,门槛较低、监管较严,至今已吸引200多家国内企业赴海外上市。
陈工孟认为,创业板是给国内企业上市增加了一块重要阵地,对于高技术、高成长的中小企业而言,它们上市的门槛下降了,而这类企业正是风险投资积极介入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板的推出有利于增加本土风险投资机构的话语权,使得它们在面对外资机构的挑战时展现更多的信心和实力。
陈工孟认为,只要操作得当,随着中国创新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创业板完全可以发展成为拥有数十万亿市值的成熟资本市场。
按照陈工孟的设想,未来3到5年的时间,要争取使中国的风险投资企业每年投资1万家中小企业,每年投资总额达200亿美元;风险投资机构达到1000家以上,每家机构平均管理1亿美元左右的资金;风险投资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以上,其中有3000多个风险投资合伙人。在资金来源上,陈工孟认为,社保基金这样的机构也可以入市,国有资金、民间投资和外资资金都将成为中国本土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
如果能达到以上规模,中国的创业板市场前景将十分光明,陈工孟认为,如果创业板发展健康成熟,那么未来10年里,中国创业板市场可能会涌现出数百家市值超过500亿的创新企业巨人,“按照国外风险投资行业的“二八定律”,我们假设在获得风险资本的企业中有20%是成功的,而在这其中有30%的企业成功选择在国内创业板市场公开上市的话,那么每年就会有600家企业上市,这其中许多企业会成长为世界级的大公司,甚至成为中国的微软和Google。展望下一个十年,我国就可能会拥有数百家市值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创新企业巨人。”
■人物简介
陈工孟,男,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以来担任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院长,《中国风险投资》杂志主编,《中国金融评论》常务执行主编。1983年至1989年期间,他先后在中国和美国计算机研究机构及公司工作,分别担任过计算机工程师、经理等职;在此期间,他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代全自动洗衣机电脑控制部件,开发了浙江省地方税务会计处理系统,成功重组了一家企业并在8个月内使之转亏为盈,参与设计了美国邦德公司的"银行支票自动处理系统"中人工智能软件等。1994-1995年期间,他在美国国家发展与研究有限公司及美国亚信有限公司分别担任投资顾问和投资分析师。他拥有16年中、美两国金融实务经验。
1995年,陈工孟先生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财务金融学博士,就任香港理工大学会计与金融学院。1995-2004年期间,他主持开展了多项与国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部门合作的重大政策性研究课题,创办了两本国际性学术杂志。他撰写的多份政策性咨询报告,已被中央部委、有关省政府等机构接纳,并被作为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参考。
陈工孟所领导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为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业与创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际与国内100多家大型投资机构(共200多亿美元)为其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