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财经要闻
  • 5:焦点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特别报道
  • A1:市场
  • A2:路演回放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2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诱人合约 风险巨大
    美国负资产家庭1200万
    转换思路 考虑回购国企海外资产
    永远不要想去
    驾驭市场
    现金分红还不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关键
    美国离经济危机还有多远?
    “保民生”、“保就业”更重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民生”、“保就业”更重要
    2008年10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彭兴庭
      ⊙彭兴庭

      

      不少分析人士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既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也是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在新的形势下,保经济增长应该成为宏观政策的主要着眼点。在我看来,比“保增长”更重要的是“保民生”、“保就业”。“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如果发展是硬道理的话,那么,就业则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

      尽管GDP增长与促进就业具有同一性,但是,保持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必然意味着保持就业。1998年,中央实施过一轮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旨在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推动就业效果。当时,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业主要是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城市公用事业等,而这些投资领域恰恰是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的行业。

      正如有人所言,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然失业率,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当前,人民币升值,信贷紧缩,又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中小企业破产的消息不时传出。从“保民生”、“保就业”的角度出发,宏观经济政策先要挽救的,正是中小企业,他们才是国民经济基础,事关民生,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所在。

      为避免重新走入“逆就业”调控陷阱,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必要全面反思。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在引导投资时,应参照各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来确定重点投资领域的优先顺序,国家的信贷政策也应充分重视中小企业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