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时事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圆桌
  • 8:上市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广告
  • A4:产业·公司
  • A5:股民学校
  • A6:法律服务
  • A7:专版
  • A8:专版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私募
  • B7:基金·海外
  • B8:基金·专版
  • B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8 10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6版:基金·焦点
    上一版  
    pdf
     
     
     
      | B16版:基金·焦点
    交银施罗德总经理莫泰山——面对危机 我们不应失去创新的勇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交银施罗德总经理莫泰山——面对危机 我们不应失去创新的勇气
    2008年10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最近几个月集中爆发,它给中国基金行业带来怎样的启示?而中国的金融体系目前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面对市场波动,我们能做什么?危机对基金产品的创新提供了什么借鉴之处?一线基金公司现在又在思考些什么、筹划些什么?

      上周,基金周刊与交银施罗德总经理莫泰山就行业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

      ⊙本报记者 周宏

      次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问:听说前一阶段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您正在美国考察,当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莫泰山:最大的感觉是,全球化的步子如此之快。美国大型机构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之高,是出乎我们预料的。

      尤其是这些机构的新兴市场部门,他们对中国市场非常熟悉,包括一些中国国情的东西。和他们交流中国情况时,感觉就跟国内机构交流一样,大家的关注点都是一致的,除了他们说英语。

      另外,很多机构其实对中国这样资产负债表健康、未来经济增长潜力较大的经济体还是比较看好的。他们非常关注中国。

      问:国内的基金公司和国外同行的组织、管理有很大差异么?除了资产管理规模外,有哪些地方我们还有差距?

      莫泰山:总体上我觉得大家的运作状态都挺相似的,没有太多出乎我们意料的地方,无论是管理架构还是人员安排或是决策过程都比较相似。

      当然,在两个方面,我们之间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

      第一、国外大型机构普遍有很强的全球视野。他们覆盖全球市场,在全球市场投资。他们对中国市场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我们对美国市场的熟悉程度。这样的国际视野是中国基金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二、由于管理规模大了很多,他们的投研模式的组织上,也和国内有比较大不同。他们更强调小团队的作用。这给我们以不少启示。

      问:现在全球都面临金融危机、市场下跌的考验,国外机构在应对熊市时,会有国内同行那么大的压力么?

      莫泰山:这次问题比较集中在投行,资产管理行业的压力会小些,当然,这跟他们市场以及投资者的成熟程度有关。也与基金行业的成熟程度有关。

      国外投资者对于管理人选时的要求不多、同时考核时间也较长,并且更多的和业绩基准进行比较,这些都更有利于行业发展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另外,国外有些机构坚持自身风格的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当然,这也和他投资者结构有关。

      

      创新之路仍应鼓励

      问:全球金融风暴和美国次贷资产上的衍生品创新、发展失当有密切关联。这对中国基金业未来的创新有什么借鉴意义?

      莫泰山:我觉得产品创新这个路子应该坚持走下去。创新的方向和原理没有错,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值得借鉴。

      我们与很多海外专家讨论过次贷危机和创新的关系问题。很多海外机构的看法是,这些产品在创新这个环节上,并没有太多问题。比如CDS、CDO这样的产品,也确实是针对某类投资人的真实需求而开发出来的,他也符合金融工程的原理,通过把产品细分、把现金流重新组合来创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当然,在后来的产品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可能被有意无意忽视了。从商业机构的角度来看,首先是投资这些产品的机构,他们的风险控制体系需要检讨。其次,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可能也没完全跟上,导致了很多机构盲目放大杠杆,增加了经营风险。

      我觉得创新这条路还是要鼓励的,当然,不是鼓励那些为了创新而创新、不顾风险的创新。

      创新,只要你第一能满足市场的某一类需求,第二风险可控,就应该鼓励。在这种前提下做创新,应该没太大风险。

      相反,我们倒是希望,不要因为有了大的危机,而使我们丧失了创新的勇气。我觉得没有必要,只要我们能把风险情况看清楚,把握住,创新仍应鼓励。

      问:这次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似乎并没有传导到中国的金融机构身上,有观点认为这是中国金融体系相对封闭的原因,您怎么看?

      莫泰山:我觉得这个观点并不全面。事实上,中国的实体经济确实受到了全球经济的明显影响。但是,我们的金融机构则没有国外那样全行业的危机,封闭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些差异。

      我的看法是,这次危机显示,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年对金融体系改造、监管的一系列工作发挥了作用。

      从银行看,这次危机来临之时,恰恰是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完成股改、上市以后。这些银行大多资本金充实,且内控体系、风险控制体系都是按比较现代的体系建起来的。所以,我们融资体系中资产比例最大的一个环节,迄今能够无恙。

      证券业是一样,尽管此轮证券市场调整幅度超过了上一轮熊市,但是证券公司的正常经营都没有受到影响,市场冲击在可控范围内。这与证券业最近4至5年持续的进行综合治理大有关联。

      基金业也是如此,目前的基金持有人资产保持稳定,除了有市场因素外,也表明客户对基金业还是信任的,基金行业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总体还是不错的。客户愿意和公司一起坚守。这也是这个行业大家一起努力工作的回报。

      

      基金公司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

      问:中国股市目前在低迷期,基金行业如何面对市场的景气波动,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基金公司目前更关注什么事情?

      莫泰山:市场和经济周期是客观现实,谁也没法回避。最好的态度就是面对它,同时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事情。

      对于一家基金公司来说,不同周期阶段内有一些一直要做的事情,也有些不一样的事情要做。

      一直要做的事情,例如服务客户的事情、团队能力的建设,这在任何市场周期都应该持续加强。比如,你做投资者服务。不能说在牛市里,就到处办投资者见面会,熊市里就不做了,对客户的服务应该不断提升才对。

      另外,在不同市场阶段,也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当然,这是考验专业投资人策略上的远见和投资上的前瞻性的。

      我们在美国曾经访问一家公司,他们给我们出示了2年前的报告,当时就预警了目前的次贷危机。长远的策略前瞻,恰恰是基金公司立足的基础。

      讲到国内也是一样,我们年初发债券基金,从公司策略上,就是主动降低我们大类资产的风险度。回头看,这样做客户还是认可。

      不同阶段还是有不同阶段可以做的事情,只要你以客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 而且你能够 有一个策略上的前瞻能力,基金公司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问:市场周期波动肯定会影响到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交银施罗德基金面对这样的环境,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莫泰山:基金公司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首先,我们公司现在的薪酬体系应该说还不错,比较市场化。整个团队的薪酬水平和经营业绩是挂钩的。在市场好的时候能有个比较好的激励机制,市场差的时候有些调整也是正常的,这一点,团队上下比较认可,市场波动对我们影响不大。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能不能吸引并让人尽其才,团队的氛围很重要。在这个团队里,一个人是不是有发挥最大才干的舞台,工作是否舒心,能否从其他同事那里得到思想的碰撞和火花,团队成员相互吸收精神的营养,这个也很重要。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对于人才来说也会产生不小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