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时事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圆桌
  • 8:上市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广告
  • A4:产业·公司
  • A5:股民学校
  • A6:法律服务
  • A7:专版
  • A8:专版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私募
  • B7:基金·海外
  • B8:基金·专版
  • B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8 10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版:理财
    “抄底”华尔街与国家战略
    全球一片绿 两市稳且强
    今日视频·在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抄底”华尔街与国家战略
    2008年10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岩石
      张大伟 制图
      ⊙金岩石

      

      华尔街金融震荡,两种思路应运而生:一曰“抄底”,如中投公司增持黑石股份等;一曰改革,如法国总统萨科奇呼吁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之下,国际货币金融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远水不解近渴,而“抄底”华尔街似乎更为明智。其实不然,泱泱大国议论“抄底”,既非仁义之师,又非国家战略。此时此刻,除了管好自己的事并构建防火墙之外,国家的巨额外汇储备应该如何配置?

      

      超配美元资产是无奈之举

      如果谁说要超配美元资产,难免挨骂,但美元资产的超配已经既成事实,在美元已经贬值之时转换币种等于认赔出局。保持在美元资产之内至少没有汇率风险,这就像人民币升值贬值对本土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几乎没有影响一样。有人批评说当初持有这么多美元资产是错的。客观地说,一是因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在来不及调整外汇资产配置的条件下,以美元结算的外汇管理体制自然会导向超配美元资产;二是除了美元和欧元之外,可供选择的其他币种或者收益太低,或者风险太大。假设我们配置一千多亿美元的额度购买某个小国的金融资产,恐怕一个月后就会引发政变,因为一旦政权易主,新政府通常都会把前政府的外债一笔勾销。

      既然外汇储备中超配的美元资产一时难以改变,下一个问题就是应该如何配置美元资产。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有美国财政部债券,有“两房”票据,还有“抄底”华尔街的金融公司股权投资,等等。抛开固定收益类的美元资产,股票等权益类的投资应该超配金融股吗?如果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人,在金融危机中“抄底”的思路有情可原。若还兼有战略投资人的角色,那就要问一问:我们跨国投资的国家战略是什么?应该如何配置股票等权益类投资的行业结构?

      

      怎样做才最符合我们的国家战略?

      有位老友讲过一个很通俗睿智的道理:农民发财了,多半会攒钱供儿子上学,因为他不希望儿子将来还是农民。国家也是家,至少要有农民发财后的远见,也就是要为子孙后代进行投资。当年日本经济崛起的时候,有人买洛克菲勒中心大厦,有人买好莱坞制片厂股权,结果成为世人的笑柄。却很少有人注意当年日本还买了许多国外的矿产资源,买了许多重工业设备制造业的股权,这对日本后来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以此为戒,跨国投资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我们的后代缺少什么?今天说起“Made-in-China”所想到的产品,未来还会是这些产品吗?如果不是或者不全是,那么今天应该持有的美元资产应该有什么呢?这就是国家战略!是在金融海啸中投资于未来中国的短缺资源和支柱产业,而非“抄底”华尔街。

      

      理应关注将来“一定需要”的价值投资

      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扩散到实体经济,并且从美国本土扩散到其他国家,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流动性危机和经营性困难。“抄底”华尔街的思维是投机性的财务投资策略,而收购稀缺资源并参股实体经济,则是国家的战略性跨国投资。前者极有可能赚钱,后者未必短期见效,但有些机会却可能千载难逢,是将来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这就是跨国战略性投资的机会成本。换一个思路:我们的后代需要美元吗?也许需要!我们的后代需要资源吗?一定需要!在“也许”和“一定”的选择之间,当然应更多关注将来“一定需要”的价值投资。从这个角度看,代表国家战略的价值投资并不等于股票市场的价值投资。中投的“价值投资”高度偏重于金融,并且一再涉足风险极高的私募股权投资,这也许是符合股票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却未必是中国的“价值投资”。

      在金融危机中“抄底”华尔街的思路是人之常情,因为金融市场的确存在着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周期,暴跌过头就是机会。但是华尔街和好莱坞一样,都是美国的经济支柱,华尔街经营着“美元资产价值”,好莱坞经营着“美国战无不胜”,它们永远也不会融入中国经济。比较之下,联想集团收购IBM的私人电脑业务,中国铝业收购必和必拓公司的股权,将来却有可能融入中国经济的大循环。中国的外汇储备应如何配置:是主动配置将来可能纳入中国经济大循环的美元资产?还是投机性“抄底”廉价金融资产?这是猎鹰与乌鸦的差别。中国寓言有一则乌鸦和狐狸的故事:乌鸦在树上,嘴里叼着肥肉,一群狐狸在树下盛赞乌鸦的完美歌喉。忘乎所以的乌鸦一展歌喉,肥肉就从嘴里掉下去了。我想,如果没有一群狐狸,中投公司应该不会如此超配美国的金融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