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个股查参厅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圆桌
  • B4:产业·公司
  • B5:中国融资
  • B6:金融研究
  • B7:人物
  • B8:广告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8 10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
    国内期货业抗风险能力经受“百年大考”
    欧佩克减产
    难抵油市五大利空共振
    中储粮采购计划启动连豆走势近强远弱
    大豆市场新一轮大行情即将来临
    业内人士:交易所应简化企业套保审批程序
    国际期货市场行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内期货业抗风险能力经受“百年大考”
    2008年10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文元
      客户穿仓总金额仅为市场保证金总额万分之五左右

      ⊙本报记者 刘文元

      

      在“十一”长假后,国内期货市场出现了大范围、连续跌停的情况,导致了市场风险急剧增加,期货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对此,中国期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昨天在接受《上海证券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发生百年不遇的巨大系统性风险,但是国内期货行业整体运行平稳,期货行业风险控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和提升。

      对于此次风险形成的原因,该负责人表示,国内期货行情剧烈的波动,主要是受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和深化的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暴跌行情,传递到了国内期货市场,同时由于国庆长假期间停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国内期货品种发生了连续的跌停行情。从本质上看,这是一场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而引起的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性风险。

      该负责人表示,尽管市场行情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是目前看,在监管部门、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此次系统性风险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已基本降至最低。他说,风险发生以来,中国期货业协会与监管部门、交易所和广大会员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根据协会了解的情况,客户穿仓总金额约为2000多万元,仅为市场保证金总额的万分之五左右,而且目前大多数穿仓客户都已经补缴了保证金,并没有发生期货公司倒闭和大面积穿仓的情况,整个行业运行基本平稳。事实证明,尽管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巨大风险,但整个期货行业经受住了这次严峻的考验,进一步提升了风险控制的能力。

      针对在此次风险事件的过程中,个别媒体刊出了关于“大型企业套保亏损严重”、“某某期货公司亏损严重濒临倒闭”等内容,他表示,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当前的风险状况,存在一些对期货市场的偏见和误解,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有媒体根据金瑞期货前期持有铜多头头寸便得出“江西铜业巨亏10亿、金瑞期货濒临破产”的结论,就存在一些对期货交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实践认识不清的地方:江铜在铜下跌行情中持有多头头寸,并不等同于该公司就是亏损的,这是一种仅以期货交易盈亏作为企业套期保值成败标准的错误认识。

      事实上,评价企业套期保值的效果,不仅要考虑企业持有的期货和现货情况,还要综合考虑国内、国际期货市场的整体交易情况,并不能简单以期货交易盈亏作为评判标准。此外,即使个别客户出现了穿仓,也并不能就此推断其所在的期货公司经营出现了问题,二者之间存在严格的风险隔离,客户的亏损并不必然会传导给期货公司,这种仅凭个别客户穿仓就推断期货公司破产的观点有失偏颇,忽视了期货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客户的诚信意识。

      他表示,这次极端行情是对我国近年来大力加强基础性、制度性建设成果的一次很好的检验。经过这次风险的洗礼,期货公司的风险防范、控制和处置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期货行业应对突发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期货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期货行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这次系统性风险的考验,该负责人表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在监管部门不懈的推动下,期货市场的基础性和制度性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按照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的原则,不断强化了市场风险防范体系和制度的建设,期货公司合规经营的意识以及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二是在此次风险处置的过程中,期货交易所严格按照规则办事,维护了市场的“三公”原则,尽管强制减仓的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对市场产生一些影响,但是有利于维护期货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经过新一轮的增资扩股,期货公司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风险控制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此次风险处理的过程中,许多期货公司提前预判到了长假期间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及时提高了保证金水平,有的公司还先于交易所提高了保证金水平,绝大多数公司在处置风险和追加保证金的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从而保证了有效控制风险。

      四是期货市场的投资者更加理性、成熟,风险自负的意识得到了普遍认同。在交易所和期货公司按照规则进行强行平仓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投资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大多数穿仓客户也能够及时补缴保证金;尽管一些套保客户在平仓后会减少盈利,甚至发生亏损,但也都能够积极配合减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