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个股查参厅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圆桌
  • B4:产业·公司
  • B5:中国融资
  • B6:金融研究
  • B7:人物
  • B8:广告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8 10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2版: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2版:基金
    净值直逼三毛 亚太股市重挫累及QDII
    南方现金增利放宽申购限额
    建信基金再启“财富之旅”
    博时基金:
    市场可能过于悲观了
    50ETF创今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华商基金:
    组合拳累积效应
    将逐步显现
    逾八成偏股基金净值遭“腰斩”
    企业债下跌 债基“疯涨”势头止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博时基金:市场可能过于悲观了
    2008年10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唐雪来
      ⊙本报记者 唐雪来

      

      欧美的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慢风险对投资者的信心影响甚巨,市场弥漫着恐慌的气氛。博时基金认为,市场可能是过于悲观了。我国政府、企业、个人拥有健康的资产负债表,杠杆比率很低,抗风险能力突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处于较初级阶段,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升还有巨大的空间。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股市的表现,博时基金认为,市场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下跌,正在寻找这一轮下跌的底部。像前三个季度那样,所有股票都一起下跌的时代即将过去,而像2007年那样所有股票都一起飞涨的时代还远没有来临。从价值的角度看,目前市场继续大幅下跌的空间不大,经过一年的调整,市场已经逐渐度过了全面普跌的阶段,今后结构上的分化将开始加剧,市场已经逐步出现了一些具有绝对收益的投资机会。

      博时价值增长贰号基金经理杨锐表示,现在美国金融体系暴露的惊天破产大案已经告一段落,美国政府已经全面接管面临困境的金融机构,并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全球央行也积极应对百年以来全球最大的金融危机,开始联手降息,如果中国股市还继续暴跌,是不是也是有些过分悲观?

      对于市场的估值,博时平衡配置基金经理的表述感性中不乏理性。他们认为,从历史上看,真正驱动股价的是估值,而当期盈利还在其次。虽然从一个较长的数据来看,估值水平确实同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利率周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这种对应关系却并不明确。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来看,估值背后其实反映了投资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