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个股查参厅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圆桌
  • B4:产业·公司
  • B5:中国融资
  • B6:金融研究
  • B7:人物
  • B8:广告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8 10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中国商业银行能否躲过危机
    房产新政将推高楼价的判断
    大错特错
    力挺伦敦 布朗勾画世界金融新秩序
    戴姆勒汽车将全线停产一个月
    失衡格局下货币政策如何确保有效性
    金融衍品工具监管: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商业银行能否躲过危机
    2008年10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乔新生
      ⊙乔新生

      

      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上市,少数商业银行大胆冒险的投资行为,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

      中国金融机构到美国上市,并且购买美国投资银行的债券,无论从开拓市场业务还是从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都是值得商榷的投资行为。美国金融机构针对亚洲金融市场的情况,设计了一系列非常特殊的金融衍生交易产品,在金融交易的诸环节,中国金融机构总是处于下游地位,获取的金融利润最少,但是承担的金融风险最高。中国商业银行在美国市场上从事金融服务,非但没有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反而由于在金融衍生交易中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而遭受重大损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成为中国的主权象征,它一方面承受着中国居民的期待,扮演特殊社会保障基金的作用;另一方面成为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桥头堡。但现在看来,中资商业银行既没有为中国工业企业在美国开辟市场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也没有在国际金融市场为中国外汇保值增值找到合适的手段。中资银行在参与美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过程中,既没有主导权,也没有话语权。当美国金融企业高歌猛进,主要投资银行获利丰厚的时候,中资机构的债权基金还有保障;可是当美国主要投资银行金融衍生产品销售过多,商业风险不可控制,从而出现支付危机的时候,中国的债权基金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美国的金融交易是典型的信用交易。信用交易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交易的当事人必须建立信任关系,一旦信任关系不复存在,那么,金融衍生交易就难以持续,虚拟经济必须尽快转化为实物经济。由于美国虚拟经济所赖以生存的实物经济不复存在,所以,金融危机爆发就变得不可避免。

      中国已经成为美国转嫁金融风险的目标,中国某些不合理的金融体制,已经帮助美国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如果我们不仔细地加以防范,那么,中国金融上市企业将会成为导入美国金融风暴的窗口。所以,中国政府应当未雨绸缪,尽快回购海外市场上的股份。简而言之,面对美国金融危机,中国需要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

      此次金融危机不同于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受到损害国家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金融市场相对透明,需要的资金总量不大。当时亚洲国家政府普遍采用政府担保的方式,努力稳定本国的金融市场。所以,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国际金融组织提供资金,帮助这些国家摆脱困境。美国金融市场资金需求数量庞大,一些美国的金融机构希望借助于金融市场调整之机,获取更多的利润;而美国特殊的决策体制,也会给拯救美国金融市场带来许多变数,所以,我们绝不能贸然进入处于混乱之中的美国金融市场。

      面对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完全可以调整金融政策,妥善处理中资机构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加快中资金融机构资本重组的步伐。现在中国中小商业银行越来越多,而这些银行的支付能力相对较弱,一旦风吹草动,那么,中国的金融市场将会出现连锁反应。所以,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