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保荐人性价比
2008年10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婧妤
⊙本报记者 马婧妤
保荐人身价弱市不降反升,部分券商仍在展开高薪挖角大战。从业人士对此普遍表示,平衡保荐人的“性价比”正在成为券商的迫切需求,而如何在给予保荐人高薪酬的同时对其勤勉义务以及履职能力做出约束,同时防范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也是业内需要考虑解决的。
“一直以来,保荐代表人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都控制在5%左右的低水平,保荐人总量少且集中程度高,新股审批节奏放慢之后,保荐人‘套’在一个项目上的周期变长,这都从客观上造成了保荐人资源的稀缺性。”
某中型券商投行部门负责人表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保荐人成为稀缺资源,部分券商为了争取或者保证投行资格而开出高加码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市场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在投行业务量萎缩的背景下,保荐人“性价比”不高的问题愈发突出,部分保荐人视自己为特权阶层,并未真正履行勤勉尽责的义务,甚至有保荐人违规操作、或带着项目跳槽,存在一定道德风险,但迄今为止,保荐人受到的最大处罚只是暂停三个月资格,权责并没有真正对等。
要使保荐人切实履职,使其“性价比”更趋合理,业内人士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对保荐人资格考试进行适当改革,减轻或者消除其稀缺性;其次,出台相关规定,加强机构对保荐人的约束力,使其必须依托证券公司开展工作;再者,加快保荐人诚信体系的建设,对不能履行勤勉义务、频繁跳槽的保荐人给予不良记录;最后,适时放开对保荐人签多单的限制。
另外,也有从业者表示,尽管趁弱市加快“跑马圈地”囤积保荐人是不少券商投行部门发展的思路,但少数中小券商不结合公司发展的战略需求,盲目高薪挖人也可能带来高风险,这并非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