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季报特刊
  • B2:季报特刊
  • B3:上市公司
  • B4: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大全
  • C4:数据大全
  • C5:数据大全
  • C6:数据大全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8 10 31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版:季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版:季报特刊
    前三季度盈利增幅回落 业绩高增长难以为继
    476家公司发布预告
    全年业绩“喜忧参半”
    多空分歧 机构投资者阵营裂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多空分歧 机构投资者阵营裂变
    2008年10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建军
      用裂变来形容各路机构投资者在三季度的表现或许最能确切地反映它们的生态。机构阵营的裂变,既有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多空分歧,也有同类机构投资者之间对同一行业龙头上市公司认识的分化。

      ⊙本报记者 陈建军

      流通股大股东风光不再

      在基金、券商、保险、社保基金、QFII和信托等五大机构投资者中,基金在三季度采取的是消极防御态度,券商则是作壁上观,保险一如既往地继续扮演大空头角色,社保基金和QFII处于小心翼翼的做多状态,信托仍旧表现出集中驻扎少数个股的固有姿态。

      根据聚源数据对截至10月30日公布三季报的上市公司统计,第一大流通股股东为基金、券商、保险、社保基金、QFII、信托和其他类型机构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共有263家。按照9月26日的收盘价计算,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合计564.73亿元。其中,基金占有306.42亿元,保险占有213.95亿元,券商、QFII、信托、社保基金分别占有18.61亿元、10.97亿元、6.39亿元、5.12亿元。

      

      基金消极防御

      虽然持股市值在各类机构投资者中最大,但基金在三季度进行消极防御的特征非常明显。除了重仓股比例和持股集中度都有下降外,基金在三季度大量减持了像采掘、金属、石化等属于周期性行业的上市公司,而大量增持了机械设备和建筑业、交通运输、医药、食品饮料。

      尽管在防御心态上仍旧保持着高度一致,但基金对后市的判断出现明显的分化。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过去曾经坚持高仓位的基金三季度选择了做空,而此前大幅减仓的基金则在三季度试图做多。比如,“宝盈系”基金二季度平均79.17%的股票仓位远高于全部基金70.36%的平均水平,但三季度骤降至65.91%,而二季度仓位降低至61.31%的“交银施罗德系”基金则在三季度将仓位猛增至77.71%。

      此外,基金对同一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的态度分化也相当明显。比如说,就在基金对招商银行热情不减的同时,却对浦发银行这个曾经的“第二号重仓股”进行了明显减持;此外,虽然持有中国平安的基金家数减少了三分之一,但持有中国人寿的基金家数和所持股数却都猛增了1倍以上。

      

      券商和保险无所作为

      对比此前几期的持股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券商和保险在三季度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作为。其中,券商继续保持低仓位的作壁上观态势,保险则是一如既往地扮演大空头角色。

      统计数据显示,券商成为第一大流通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一共只有19家,其中广发证券持有的2427.39万股吉林敖东还是解禁股。如果剔除广发证券的这6.31亿元持股,那券商以第一大流通股股东身份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迅速从18.61亿元降低到12.30亿元。此外,海通证券持有的3.52亿元浦东建设是增发包销还没有来得及甩卖掉的部分。从宏源证券甩卖包销的合加资源力度上可以看出,券商三季度整体上将持股当作“烫手山芋”。

      相对券商的作壁上观,拥有超强资金实力的保险公司继续不改空头角色。统计数据显示,保险资金作为上市公司第一大流通股股东的上市公司只有区区8家。三季度,中国人寿对第一重仓股中信证券减持了1亿股,并同时在A股和H股市场减持了数亿股工商银行,而中国银行、宝钢股份也退出了它十大证券投资品种的行列。与中国人寿大举减持工商银行类似,中国太保也减持工商银行2.36亿股。浦发银行半年度时是中国平安的第二重仓股,但三季度因减持1.55亿股而滑落至第三。

      或许正是因为保险资金的持续看空和做空,才引发保监会领导公开要求保险公司成为真正的合格机构投资者,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社保基金和QFII试探做多

      与基金、券商、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无所作为有所不同,全国社保基金和QFII三季度表现出试探性做多的态势。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社保基金三季度呈现出试探性建仓的明显态势。除了涉足近60家过去没有涉猎的上市公司外,全国社保基金各组合还对过去持股的公司进行了增仓。总体而言,全国社保基金减仓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三季度,有色金属、交通运输、机械设备、生物医药等安全边际较高行业的上市公司,仍旧是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主要对象。

      另一方面,对增持和新进的上市公司比较可以发现,QFII三季度似乎对铝业、钢铁、糖业、矿业等资源类上市公司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