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建军
流通股大股东风光不再
在基金、券商、保险、社保基金、QFII和信托等五大机构投资者中,基金在三季度采取的是消极防御态度,券商则是作壁上观,保险一如既往地继续扮演大空头角色,社保基金和QFII处于小心翼翼的做多状态,信托仍旧表现出集中驻扎少数个股的固有姿态。
根据聚源数据对截至10月30日公布三季报的上市公司统计,第一大流通股股东为基金、券商、保险、社保基金、QFII、信托和其他类型机构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共有263家。按照9月26日的收盘价计算,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合计564.73亿元。其中,基金占有306.42亿元,保险占有213.95亿元,券商、QFII、信托、社保基金分别占有18.61亿元、10.97亿元、6.39亿元、5.12亿元。
基金消极防御
虽然持股市值在各类机构投资者中最大,但基金在三季度进行消极防御的特征非常明显。除了重仓股比例和持股集中度都有下降外,基金在三季度大量减持了像采掘、金属、石化等属于周期性行业的上市公司,而大量增持了机械设备和建筑业、交通运输、医药、食品饮料。
尽管在防御心态上仍旧保持着高度一致,但基金对后市的判断出现明显的分化。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过去曾经坚持高仓位的基金三季度选择了做空,而此前大幅减仓的基金则在三季度试图做多。比如,“宝盈系”基金二季度平均79.17%的股票仓位远高于全部基金70.36%的平均水平,但三季度骤降至65.91%,而二季度仓位降低至61.31%的“交银施罗德系”基金则在三季度将仓位猛增至77.71%。
此外,基金对同一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的态度分化也相当明显。比如说,就在基金对招商银行热情不减的同时,却对浦发银行这个曾经的“第二号重仓股”进行了明显减持;此外,虽然持有中国平安的基金家数减少了三分之一,但持有中国人寿的基金家数和所持股数却都猛增了1倍以上。
券商和保险无所作为
对比此前几期的持股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券商和保险在三季度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作为。其中,券商继续保持低仓位的作壁上观态势,保险则是一如既往地扮演大空头角色。
统计数据显示,券商成为第一大流通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一共只有19家,其中广发证券持有的2427.39万股吉林敖东还是解禁股。如果剔除广发证券的这6.31亿元持股,那券商以第一大流通股股东身份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迅速从18.61亿元降低到12.30亿元。此外,海通证券持有的3.52亿元浦东建设是增发包销还没有来得及甩卖掉的部分。从宏源证券甩卖包销的合加资源力度上可以看出,券商三季度整体上将持股当作“烫手山芋”。
相对券商的作壁上观,拥有超强资金实力的保险公司继续不改空头角色。统计数据显示,保险资金作为上市公司第一大流通股股东的上市公司只有区区8家。三季度,中国人寿对第一重仓股中信证券减持了1亿股,并同时在A股和H股市场减持了数亿股工商银行,而中国银行、宝钢股份也退出了它十大证券投资品种的行列。与中国人寿大举减持工商银行类似,中国太保也减持工商银行2.36亿股。浦发银行半年度时是中国平安的第二重仓股,但三季度因减持1.55亿股而滑落至第三。
或许正是因为保险资金的持续看空和做空,才引发保监会领导公开要求保险公司成为真正的合格机构投资者,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社保基金和QFII试探做多
与基金、券商、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无所作为有所不同,全国社保基金和QFII三季度表现出试探性做多的态势。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社保基金三季度呈现出试探性建仓的明显态势。除了涉足近60家过去没有涉猎的上市公司外,全国社保基金各组合还对过去持股的公司进行了增仓。总体而言,全国社保基金减仓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三季度,有色金属、交通运输、机械设备、生物医药等安全边际较高行业的上市公司,仍旧是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主要对象。
另一方面,对增持和新进的上市公司比较可以发现,QFII三季度似乎对铝业、钢铁、糖业、矿业等资源类上市公司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