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一月之内两度降息,显然是顺应了国际形势和国内市场的要求,在经济放缓和市场压力之下顺势而为的举措。
市场正在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在并非身处金融危机漩涡的亚洲地区,制造业产业合理化进程的展开将使其在未来数年经历一段困难时期。这与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状况是很相符的。
从国内的表现来看已经让我们感到有压力了。
首先就是我国很多靠进出口生存的企业已经陷入了困境,珠三角就已经出现大规模港资中小企业歇业潮。而据估计,面对金融海啸和信贷危机,将有超过一万家在珠三角的港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在当地不少企业主看来,目前的状况还只是冰山一角。而造成这样的情况正是由于很多企业无法筹集到资金投入正常的生产,而当前的产品又不同程度积压。
其次就是目前深受危机拖累的房地产市场,随着存量房增加、毛利率下滑等形势导致一些开发商现金流陷入困境,开发商继而判断第四季度房价折扣可能由暗转明,力度由小变大。另外,年关将近,资金压力较大,土地市场更为萧条,开发企业在拿地方面大多选择谨慎观望。据了解,企业在第四季度没有拿地计划的比例占65.9%。从城市情况来看,二、三线城市开发商无拿地意向的比例(68.7%)高于一线城市(53.3%)。
根据来自中电联的电力需求数据,下半年国内电力需求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到年底预计会跌破5000小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低点约是4800小时,其时正逢1998年,东南亚经济尚未走出危机。今年上半年还处于供应紧张状态的电力,到年底将陷入供应过剩。如果电力需求在此时“刹车”,将带来电厂亏损、银行贷款风险扩大等一连串问题。所以,当前电力需求增幅低于GDP增幅被行业内解读为一个重要的危险信号。
在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本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在特殊的时期,财政收入放缓的影响和所释放的信号,却让我们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方向和力度多了一份忧虑。
据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5.8%,其中9月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仅有3.1%。这已经是财政收入连续第三个月大幅放缓了——此前的7月和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6.5%和10.1%。今年8月中国税收总收入完成3551.22亿元,同比增长11%,这个速度是今年以来单月的最低增幅;增收353.32亿元,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1.9个百分点,比今年1至7月回落了19.2个百分点。9月,全国税收增速骤降至2.5% ,第四季税收估计仍将下滑。
要解决目前的困境,唯一可行的办法就只有靠内需来解决了。在以前几年,内需一直无法扩大,为什么扩大不了?居民家庭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例不到50%。而上世纪80年代改革起步的时候,这个比例达到70%多,接近80%,老百姓有钱买东西,市场就建立起来了。90年代中期以后,国民经济增长非常快,但税收涨得更快,与此同时,改革过程中一些关键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相当大的一部分集中在了政府手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要是我们的内需拉动起来,就得让老百姓手里的钱拿出来做事情,这是最主要的目的。但是如何让老百姓拿出来呢?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放宽对小企业的贷款。
从各方面的形势来看,国际金融危机非但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很快结束,而且愈演愈烈。不仅金融方面受到严重的冲击,而且已经渗透到了实体企业了。笔者认为央行这次的调整是朝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方向的有力信号。不过,这些措施是否足以改变当前市场的悲观预期,甚至扭转经济放缓的趋势呢?现在还不能过早乐观。从国际和国内近期连续大力度救市之后的市场反应来看,短期内这种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