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特别报道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8 11 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金融·证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金融·证券
    中期协要求加强市场风险防范
    A股账户持仓比例创年内新低
    中银国际将发行
    “中国红1号”
    中国基金业
    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阳光私募”管理能力遭质疑
    国泰君安预计
    明年券商佣金继续下滑
    金融危机引发再思考 券商合资边走边看
    10月份融资规模
    降逾两成
    纽交所集团CEO:金融危机已影响实体经济
    大商所与纽交所集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危机引发再思考 券商合资边走边看
    2008年11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婧妤
      券商合资暂无新进展
      ⊙本报记者 马婧妤

      

      合资券商审批闸门重启距今已有11个月,与之前的高调引资不同,一些广受关注证券公司的合资进程并没有出现实质性进展。而在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国内资本市场显著下调的大背景下,部分曾经积极运作合资事宜的本土券商也开始重新思考,认为在合资问题上应该结合自身情况边走边看。

      2008年1月1日起,修改后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下称《规则》)和新制定的《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下称《规定》)正式实施,标志着自券商综治时期暂停的合资证券公司审批重新启动。

      同年6月,瑞信方正证券成立,瑞士信贷持有33.3%的股份,达到规定参股比例上限。

      瑞信方正作为新规下第一家合资券商“破题”之后,包括山西证券、渤海证券、中原证券、华鑫证券等一批中小型券商的战略引资也再度进入投资者视野,但截至目前,上述券商的合资进程仍然还是未知数。

      记者从山西证券获悉,山西证券与德意志银行的合资方案已经报送证监会相关部门,尽管上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目前仍在等待批示”。市场猜测两家公司的合资方案是合资新设证券公司,德意志银行在新公司中持股33.33%。

      渤海证券董事长也表示,公司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一事目前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在洽谈过程中,中外资双方存在诸多“意见不和”,例如合资成立公司时,内资和外资方都希望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外资希望全业务合并,而中资则针对自身特点,希望成立专门的投行子公司等等。

      “去年行情好的时候,有不少外资投行来跟我们洽谈合资的事,今年行情不一样了,有的外资自保都有困难,自然也就顾不上来找我们谈合资。”一家中小型券商总裁对记者表示。

      他同时谈到,外部环境不佳、国际老牌投行“死伤大半”只是合资降温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本土券商也在积极思考,在现有格局下,引进外资对自身的发展究竟有多大帮助。

      回顾此前的“老三家”——华欧国际、长江巴黎百富勤和海际大和,除华欧国际外,长江巴黎百富勤于2007年1月正式解体,公司2006年的净利润仅为1608万元;海际大和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净利亏损2338万元,自开业以来,公司除股改项目外在新股发行、增发、配股等主要证券承销业务中颗粒无收。

      “目前本土券商合资可能会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在本轮金融海啸的席卷下,花旗、摩根斯坦利等“合资热门”的大型金融机构受到不小冲击,它们会否改变在中国的业务布局需要重新观察;而如果引进的外国公司实力一般,一方面并不能给与中资公司预期中的业务能力提升,一方面由于双方争夺话语权,公司内耗过大也会在弱市中使经营出问题。

      “我们会选择边走边看。”一家中型券商负责人表示,即使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大行在资本实力、经验、品牌、公信力等方面仍然优于多数本土券商,合资对部分国内证券公司来说也还是明智之举,但“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是否合资以及跟谁合资更应慎重考虑,多听多看还是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