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特别报道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8 11 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金融·证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金融·证券
    中期协要求加强市场风险防范
    A股账户持仓比例创年内新低
    中银国际将发行
    “中国红1号”
    中国基金业
    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阳光私募”管理能力遭质疑
    国泰君安预计
    明年券商佣金继续下滑
    金融危机引发再思考 券商合资边走边看
    10月份融资规模
    降逾两成
    纽交所集团CEO:金融危机已影响实体经济
    大商所与纽交所集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阳光私募”管理能力遭质疑
    2008年11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屈红燕
      ⊙本报记者 屈红燕

      

      自赵丹阳2004年在漫漫熊市中引入了以信托形式发行的“阳光私募”以来,“阳光私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信托公司的平台上纷纷设立。但是,因为“阳光私募”的投资顾问水平不一,鱼龙混杂,一些“阳光私募”在熊市中因为缺少必要的风险控制手段导致净值亏损严重,甚至某些曾红极一时的股评家所管理的“阳光私募”从去年年底到现在亏损接近70%。熊市暴露了部分阳光私募投资能力不足,业内关注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投资能力,提出要把不合格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挡在股市门外,不要让“阳光”成为其招徕投资者的噱头。

      近一年的“阳光私募”运行状况清楚地显示,从基金、券商等正规机构出身的“阳光私募”表现了比较好的风险控制能力,而一些曾经的股评家虽然曾言之凿凿地指点过股市,但投资能力却表现比较差。根据相关信托公司的披露,表现相对较差的一“阳光私募”产品从去年12月20日成立以来,到现在单位净值已经从100元跌至32元,跌幅接近大盘跌幅;还有一“阳光私募”产品从今年年初成立至今跌幅达到45%,本金大幅损失,专家理财的特点尽失。资料显示,这两位阳光私募的管理人均曾经是股评家,其中一位曾在上世纪90年代开了几家工作室,后来跟随其投资的投资者亏损累累,因监管部门不批准其的股评资格而轰动一时。

      同样,在“阳光私募”的运作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合规之处。比如,比较常见的是,一些“阳光私募”会通过其博客或者在公开场合对个股进行点评,其中必然隐藏着道德风险,因为该行为可能导致广大受众成为其抛售股票的“接货者”,违背“做的不说,说的不做”国际原则;还有一些“阳光私募”的核心股票池并没有严格保密,容易造成“阳光私募”投资者的利益被白白输送掉,因为投资是一个严重依赖信息的行业,如果提早泄露股票池信息,可能导致“阳光私募”看重的股票价格高企,侵蚀投资人利益。

      业内人士认为,“阳光私募”以追求绝对收益为行为导向,其队伍的壮大对于改变股市投资者单一,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熊市不期而至,一些问题开始逐步暴露,也向各方提出如何把关“阳光私募”,在“阳光私募”成立之前对其管理人资格和能力做出审慎的判断,在“阳光私募”成立之后,对其持续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能力给予持续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