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焦点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11 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产业·公司
    “奇货”未必可居 淡水河谷拟来华打折促销铁矿石
    2009年度铁矿石首轮谈判即将启动
    大唐集团
    18亿购黄岛电厂80%股权
    首条跨省煤层气管道项目获批
    “零库存”小钢厂准备复产
    中国成品油该迎来“变革时代”了
    美两大传媒巨头
    季度利润下滑
    包钢着力打造高附加值产品
    道康宁大中华区总裁:多晶硅产能
    尚无过剩迹象
    航运业热议“过冬” 政府鼓励强者重组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交通运输业继续大建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成品油该迎来“变革时代”了
    2008年11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其珏
      ⊙本报记者 陈其珏

      

      奥巴马的当选表明美国人最终选择了一个代表变革的方向。对中国的成品油市场来说,变革同样刻不容缓,首当其冲的就是成品油定价机制。

      过去三年中,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一直在努力追赶国际油价,但每次总在试图接近后又被后者加速甩开。从今年年初到7月份,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格整整上涨了近50%,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却仅在6月份上调一次,幅度也不过20%,这使得国内外油价倒挂一度高达3000元/吨。四个月后,国际油价从147美元高位被打回60美元“原形”,但国内油价仍不为所动,以致两者间又拉开将近1000元的价差,所不同者只是内外位置互易。

      应该看到,国内油价之所以始终跟不上国际油价的变化节奏,并非后者“太狡猾”,实是定价机制未理顺的结果。由于每次调价均是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国内外形势研究决定,而非遵循既有的规则,这令调价预期常常很不确定,其结果就是每次调价呼声高涨之际也是市场谣言漫天之时。这些谣言既扰乱了正常的供求关系,更给政府决策带来误导。

      归根结底,中国习惯性的“油荒”就是定价滞后的产物。每逢国内外油价严重倒挂,社会上就会有大量油企开始一轮资源囤积。这导致原本就吃紧的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令“油荒”进一步蔓延。而因调价预期不明确,市场上囤油赌涨的心态始终存在,这使得本可流入市场的资源被人为阻隔在市场以外;相应的,高价黑市油便泛滥成灾。

      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油贩囤油与黑市油泛滥均符合经济人理性。因炼油与售油亏损,正规市场上除非国家明令要求保证供应的外,很少有单位会违背经济人理性做亏本生意。于是,市场资源供应出现减少继而供求发生紧张也在情理之中。

      而根据经济学供求关系原理,如果一种资源供大于求,则其价格因卖方的竞争而降低;相反,如果资源供不应求,则因需方竞争而涨价;最终实现市场的均衡状况,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油荒”时期的成品油真实价格其实已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零售中准价。但由于正规市场价格不能随便动,资源自然向可以获得更大回报的另一个“市场”流动——成品油黑市就此应运而生。

      追根溯源,上述逻辑的症结还在于市场资源是否真的稀缺?如果将奥运后的情况纳入考察范围就可清楚看清这一点:随着国际油价过去几个月内一落千丈,国内在奥运前囤积的油品迅速回吐,使得市场资源在短短两个月后就从“油荒”变成过剩。显然,国内的成品油供应完全可以满足需求,资源只不过在一段时间内被人为隐藏起来了。

      最近,市场上关于下调油价的呼声再度高起,更有消息称政府已准备了三套调价方案。依笔者之见,调价固然必要,却不能仅仅为调价而调价。一次滞后的调价所起的作用仅仅是短期内改善市场供需,却不能根本改变预期不明确的痼疾。只要价格机制不理顺,习惯性“油荒”随时会卷土重来,倒油、炒油、贩黑市油等也会一一重演。而届时,中国再欲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成本或许比相对低油价的今天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