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张江当代艺术馆近日正在举办罗永进的个展《装修》,展览的作品大多是罗永进的建筑摄影:《新民居》系列、《新衙门》系列、《加油站》系列、《城雕》系列、《庭院》系列、《城景》系列以及《夜巡》系列等。这些作品虽然朴实无华,却因其无可置疑的视觉感染力而令人震撼。罗永进对记者强调:”我感兴趣的,是这些照片的视觉效果。但是,我尽量排除刻意的技术炫耀,让观众一上来就注意建筑本身。”
一次展览改变了一切
1996年,罗永进在知名的国际策展人汉斯的策划下,与德国摄影大师托马斯·斯特鲁特一起,在北京最早的当代艺术展览空间王府井的中央美院画廊的东厅,举办了名为《名人名事》的摄影联展。当时罗永进主要在从事人像摄影,参展作品一部分是记录民俗活动,一部分是艺术家如张培力、丁乙等的人物肖像。这是罗永进参加的第一个重要的展览。
然而,更重要的是托马斯所拍的建筑作品,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回忆道:“托马斯的作品没有那些中国人久已习惯的主题、那种一上来就抓住你眼球的东西,平实的画面包含着艺术家冷静的观察,呈现那些不为人所注意的东西,像他的老师贝舍尔夫妇的作品,平凡里见神奇,很契合我要表达的东西。当初在洛阳拍民俗活动时,也对建筑有感觉,但没有下手,仅仅以建筑为背景。托马斯的启发,使我从此转向建筑。”
从《新民居》出发
罗永进涉足摄影可以追溯到80年代。当时他在浙美进修,看了不少国外的画册,看到了各种视觉表达的可能性。他的摄影创作从纪实开始,逐渐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限于记录,有了对光影效果等方面的追求。转向建筑后,他开始了《新民居》系列的创作,拍摄在洛阳古城周围涌现的新民居。
他说,这些新房子朴实简陋,我在拍摄时更多地关注视觉效果,关注形、线条、材质肌理等。我的拍摄方法,强调隐含其中的东西,而非浮现在表面的东西。这些民居所表现的是变化,是时代的变迁造就了这些建筑。而洛阳古城的面貌也因此在几年里就变了。古都的历史联想已经荡然无存,那些新建的民居,反映了新地主、新房主的心态:要什么,忽视什么。这些作品就是《新民居 洛阳》。有趣的是,罗永进近年来的《新民居 杭州系列》,是杭州城周围的“别墅型”民居,城堡式的造型元素、巴洛克式的装饰风格以及触目的材料与外墙装饰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与洛阳的新民居既完全不同又一脉相承。
《城景》演化到《夜巡》
1997-1998年,罗永进搬到了北京,在北京拍了许多类似“东方广场”的大型现代建筑。与民居不同的是,这些大型建筑不是单幅画面所能涵盖的,于是采用了“马赛克”拼接的方法。以他的一幅个人肖像作品为例,他用自己40年来的肖像照片为素材,拼接成由121幅画面(11×11)组成的作品。他说,在表现那些大型建筑时,拼接的方法使作品既有整体的规模和体量,又保留了细节,有了现场感,有的建筑拍了两年,因此拼接后的作品包含时间交替的内容。
2001年到上海,开始了《夜巡》系列。他拍摄的对象变了,主要是那些造型特别的高楼大厦,拍的是夜景,他的拍摄方法与拼接的方法也变了:开始采用数码摄影;与北京的大型建筑采用横向的画面相比,上海的高楼采用纵向的画面;北京的建筑拍得清晰,上海的拍得虚;夜景采用的特殊的感光度,产生了一种颗粒感。
当然,罗永进的创作不限于建筑,如他有一个记录各地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的《异物》系列,他的人像创作也一直没停。他还做了一些把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揉合在一起的雕塑。不过他最有趣的作品还是形形色色的建筑,从民居到公共建筑,再到加油站、大型商业建筑,其着眼点都是建筑所反映的人,人的文化、人的社会心态,其中都贯穿了艺术家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本能反应,一贯的主题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