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股民学校
  • A5:专版
  • A6:专版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海外
  • B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专版
  • B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8 11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5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5版:基金·基金投资
    政策效力弱化 调整格局依旧
    南方基金:
    三季报业绩下滑超预期
    宏观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浦银安盛:
    货币政策短期内难见效
    海外金融风暴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和启示
    国泰基金:
    尚不具备趋势逆转条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海外金融风暴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和启示
    2008年11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嘉实基金研究部 张琦
      ⊙嘉实基金研究部 张琦

      

      2008年注定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在这场危机的“震中”华尔街,曾作为其象征的五大投资银行中已经有3家相继被收购或倒闭,剩余的两家也都在短期内实现了转型。然而,危机并未止步,风波很快就从投资银行蔓延至商业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和瓦乔维亚银行的相继倒闭把这场风波推向高潮。美国尚未唱罢,欧洲却已起火,金融地震的震级还在不断升高,冲击着伦敦、法兰克福等欧洲金融中心的古老建筑和人们脆弱的神经。

      然而,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在于其强大的自我反省能力,这种能力激励着人类在每次危机过后都会不断总结以获得前进的动力,就好像20世纪30年的经济危机催生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一样,对于这次的金融危机,我们也应当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特别是以银行、券商和保险为主的国内金融机构更应当以此为鉴,在不断扩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认真把好风险控制的关口,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国内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而言,次贷危机的影响无异于一次皮肉之伤,远非伤筋动骨的顽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国内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完全发展起来,以银行为主要参与者的衍生品交易市场也非常有限,目前主要是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互换,而且国内很少有从衍生品再次甚至多次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即国内金融衍生品的衍生深度和产品种类的广度远不及美国,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次贷危机会演化成全面的金融系统的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除了以住房贷款为标的资产衍生出了MBS、CLO、CDO之外,还有无穷无尽的金融衍生品是以这些衍生品为标的资产派生出来的。如果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最初的住房贷款就好像一棵参天大树的树根、而其他的衍生品则是树干、树枝和树叶,所以如果树根出了问题,其他的部分焉有安全存在之理?其次,国内的金融市场在过去的几年虽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但是这一过程是稳健的和审慎的,比如我们的资本项目依然受管制,我们的汇率也是实行有限制的浮动,这些措施就为中国的金融系统铸起一道强大的防火墙,因为历史上的很多次金融危机在向其他国家蔓延时候都是通过外汇市场最终形成了对他国金融系统的冲击,比如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泰铢贬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健康的人得了感冒,病毒最初是从口、鼻进入人的身体内部,如果做好口鼻处的防范,那么感冒病毒就很难侵入身体。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总的来讲,国内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比较小。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难免“湿鞋”,或多或少在其海外投资方面遭遇了亏损,可能会对当年的盈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对这次金融危机能够适当适度的“身临其境”或许会让我们对风险有更全面的理解,对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系统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能只见收益而无视风险的存在,因为在金融领域,风险和收益是一对孪生兄弟,成功的金融机构往往能够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到自己能够承受的平衡点。

      具体而言,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我们认为在开展好正常的存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应该是一个大的战略方向,因为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有一个相对健全的监管体制和较为成熟的监管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范小概率风险事件的发生;而传统的中间业务对自有资本的要求门槛低,而且风险也极低。此外我们认为银行也应该积极探索其他创新性的盈利模式,不排除这些盈利模式中可能会涉及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但在大规模开展此类业务之前,一定要对其风险进行严格的测试,稳健而不激进。最后,我们认为长期来看,以银行为首的中国金融业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渗透深度和广度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