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出现剧烈动荡,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股市行情大幅下挫,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作为市场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在市场遇到较大波折的关键时刻,本报曾先后发起组织过多次产生重大影响的讨论活动,集纳业界智慧,为市场发展建言献策。其中最著名的是1995年的“寻找证券市场大智慧”和2003年的“股市为什么缺乏吸引力”的大讨论。通过这些讨论,进一步廓清了市场发展思路,凝聚了业界共识,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较具价值的方法论。
当前,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的较大变化,增加了“新兴加转轨”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就如何应对变化局势下的市场稳定和发展问题,推进相关建设性工作的开展,本报和中国证券网(www.cnstock.com)从即日起推出“中国股市如何走出困局”的专题讨论,邀请业内专家和各界有识之士针对当前和今后市场发展面临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抒发见解、献计献策、贡献智慧。此次讨论,将在本报和中国证券网同步进行,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投稿邮箱:zhengquan@cnstock.com)。
宏观经济决策——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一定要关注股市的晴雨表功能,关注资产价格变动,以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同时,要切实改变目前宏观决策机制中没有证券业意见表达渠道的现状。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尚无定论,但中国股市的晴雨表特征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堪忧,中国企业利润增长的前景堪忧。此时,宏观调控再不能沉醉于历史数据的美好幻影中,应立即对未来可能的最坏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从目前来看,货币政策应大幅度快速降息,主动下调人民币汇率,推动银行加速放贷,拯救房地产市场,否则股市反映出来的经济前景可能变成现实。
股市确已成为晴雨表
由于股权分置等制度缺陷的存在,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地、时时地出现与宏观经济背离的情况。股改之前,上证指数连续4年出现了与宏观经济走向背离的持续下跌。股改极大改善了原有股市的若干重要结构和功能,股改后我国股市对经济的代表性日益增强,最核心的中国企业都已成为上市公司;股市结构与经济结构日益匹配,股市行业结构与整体经济结构日趋一致,且两者的增长结构也非常类似;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反映能力;股市国际化也紧随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到2007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市值达到32.7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32.6%;上市公司总市值与主营业务收入总和占GDP的比重达到34%。如果将上市公司比作宏观经济的抽样样本,那么当上市公司达到这样的规模和总量时,起码我们可以在统计上得出这样的结论:股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代表宏观经济。
股票的价格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的风险预期以及由此形成的估值水平决定的,股价是针对未来企业表现的情绪反映。1500多只股票的价格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投资者对未来宏观经济表现的总体情绪。
现在我们的市场上有1亿个股票账户,其背后的投资者,都是用真金白银在投资未来。
(下转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