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
■我是个科学家,很好奇从物理学角度研究生命是个什么样子。
■每一个学生都是特别的,我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让他们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并且在将来的工作中有处理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他们没有一个子承父业,也没有人试图实现我的梦想,但我觉得这样很好。
■中国文化很有特点,如不能加以运用融合,会是一种损失。中国历史和哲学,还有宗教,如儒教、道教、佛教,这种东西是根植于人性基础中的,会形成很深的东西,对今后的创新是个基本基础。
■创新是ESSCE的DNA。
■荣誉和品牌是非常珍贵也是非常脆弱的东西。
⊙本报记者 王颖
PierreTapie院长坐在对面,灰白的头发茂密、卷曲但是整洁,灰眼珠显得睿智而和蔼,向前微倾的身体做出倾听的姿势。他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本书: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巴学园”校长小林先生在想象中正是这个样子,尽管他们国籍不同,样貌也相去甚远,但是,“校长把椅子拖到小豆豆跟前,和小豆豆面对面坐下来说:‘好,随便给老师说点什么吧!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全都讲出来。’”这种感觉却非常一致。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概是每个好老师共同具有的品质和技巧,当然,还必须有足够让学生信服的智慧。这点也同样适用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而对于以打造企业领导者为目的的商学院来说,更是必需的特质。
“创新是ESSCE的DNA,”Pierre说,对于像ESSCE这样一个“民办”学校而言,要对抗在法国势力很强的公共学校,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以此争夺优秀生源,也就是争夺市场。对于完全市场化的商学院来说,竞争与环境与企业毫无二致。
ESSCE创立于1907年,由Sainte-Geneviève学校(高等学院预科)在巴黎创办。学校前身为经济学院(Institut ?conomique),至今也百年有余。1909年,7名学生从ESSCE毕业,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是500人。
曾经有人在哈佛商学院的课堂上问院长:“我们都是身经百战的企业家,而你只是呆在学校,你们怎么教我们管理企业呢?”院长回答:“超过百年的学校很多,但是,超过百年的企业却很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管理。”经历过数次大小危机的ESSEC商学院或许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些建议。
别轻视你的特色
欧洲曾经一度很排斥源自美国的商学院这种形式,这种与商业结合过于紧密的学校让欧洲人觉得功利,在他们看来,学校应该以学术为荣,而不要与利益牵扯太多。后来,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逐渐改变了欧洲人的看法,但是,欧洲的商学院仍然努力坚持保持自己的特色。
“相对于美国商学院,我们的管理课程更加人性化。包含哲学、人文因素更多,”Pierre校长觉得,欧洲历史很长,跟中国和亚洲更相近,而美国历史很短,所以,欧洲在课程设置上有它得天独厚的特色,那就是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哲学思想。所以,尽管美国先于欧洲开设商学院,但欧洲商学院并不效仿美国商学院,人文主义价值观和欧洲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管理教学模式是欧洲商学院最坚持的方面。ESSCE曾与德国曼海姆(Mannheim)大学联合办学,以此更加强调欧洲特色。
特色是Pierre校长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分解开来,特色促成定位与战略的形成,同一个企业一样,先要给学校一个定位,即任务和责任,还有方向,即偏重研究哪些领域,以及定位的可行性;战略即发展目标,铺展的区域,国际化抑或本土化。特色还对品牌有很大影响,而品牌是一个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
“中国文化很有特点,如不能加以运用融合,会是一种损失,”Pierre校长喜欢将法国与中国的历史相提并论,认为在商学及其教育中,应该引入中国历史和哲学,还有宗教,如儒教、道教、佛教,这种东西是根植于人性基础中的,会形成很深的东西,对今后的创新是个基本基础。
“荣誉和品牌是非常珍贵也是非常脆弱的东西,”Pierre校长做了一个捧起又摔下的手势,需要不断维护、投资,这些投资包括质量投资、伙伴选择、师资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惟一路径
一方面是保护特色,一方面努力创新,是任何企业存活的不二法门。
1921年,ESSCE允许女子入学,比女性获得投票权早了二十余年。ESSCE一向引以为荣,认为是法国人的革命精神,这种创新举动在以后的发展中频频发生。与革命精神相比,我更愿意相信如同Pierre校长所说,是市场所迫,市场要求ESSCE不断创新,与公共学校争夺市场,对于商学院来说,没有什么比生源更重要。有人说,衡量一个商学院好坏的标准不在于教授,而在于毕业生,所以,优质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去处是就是商学院的品牌。
ESSCE开始意识到,商学院毕业生的出路对他们有着直接的影响。
于是,1981年,被认为是ESSEC重要里程碑:集团获得Versailles Val-d’Oise/Yvelines 商会(CCIV)支持。现在,ESSEC有16个项目都是由各个企业支持,这是一个完全市场化了的学校。
但是,ESSEC也因此遭受过一次生存的挑战。Pierre校长说:“我们曾经历过一个困难时期。
ESSEC一直坚持低水平学费,使学生可以上得起学,但教学支出很高,长期下去,出现了收支不平衡的情况。加之其时ESSEC的校长来自企业,虽然有广泛的实践经验,但对学校管理缺乏概念,这两个问题ESSEC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后来换了校长,然后靠融资解决财政危机。”
现在的ESSEC仍然希望有更多优秀但没有钱的学生能够被吸纳,于是,1994年,学徒制引入ESSEC,这其实是一种企业与学生双赢的创新举措。即企业对这些学校已经审核过的学生进行面试,如果企业和学生都觉得不错,那么就由企业资助学生读书,但学生毕业后要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其实有点像中国以前的“委培”,不同的是,这些学生仅仅是因为经济问题而不能进入学校。
“我们在ESSEC的课堂上经常被要求激发创新思维,还有实战训练,”一位ESSEC的中国校友说,那时他就在课堂上设想了现在公司的基本雏形,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
活体品牌传播
学生就好比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是商学院最为宝贵的财富,所以,ESSEC肯用一切办法来吸引优质的生源,“尤其是新生,我们选择的新生,应该个性强烈而头脑灵活,并且具有领导者的潜力,”Pierre校长说,当符合ESSEC标准的新生进入ESSEC,接受这个学院富有强烈特色的培训教育,在教育中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带着ESSEC的优秀标签走到那些公司,ESSEC便完成了一个品牌推广活动。
想起有次听长江商学院一位教授的演讲,说起一个在人力资源方面很有特色的企业,这个企业的作法是,不遗余力地进行员工培训,并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性,所以,尽管员工流动性非常大,但这个公司仍然人才济济,因为这些去到别的公司的员工口碑都很好,等于为这个企业做了品牌推广。
“在任何时候,人都是最重要的,”Pierre校长表示深切认同,他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善于交流的人,ESSEC的一个法国校友说,他记忆犹深的是刚入校时,Pierre校长已经准备好了一对一的沟通,并且,与校长是什么都可以聊的,没有什么忌讳,并且经常主动向学生要反馈,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个人爱好,更多的是他认为一个校长的责任和工作。
在他就任以后,校友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校友筹款也空前繁荣,2002年,发展被英美大学广泛采用的筹款方式,目标是五年内募集两千五百万欧元。创办争取平等机会的项目“商校:为什么不是我?”。2003年,毕业生协会更名为ESSEC集团毕业生协会,即ESSEC校友会,将12个项目的校友整合。至今,ESSEC已有27000名校友。
交流沟通与单个个体关系的培养虽然会占用你不少时间,但带来的往往是更多的财富,包括资金与口碑。
两次危机的不同现象
Pierre校长谈到ESSEC现在的发展,认为这也是历史赋予。想起1929年的经济危机,招生数目锐减,当时ESSEC的校长非常头疼,甚至担心学校因此关闭,而在被认为很相似的此次金融危机,ESSEC的招生状况则非常好,“的确有逆市火爆的现象。”Pierre校长说。
“每逢经济困难时期,商学院招生人数上升,这是全世界经济领域的一条规律。”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全球部首席执行官奈杰尔·巴尼斯特前不久对媒体说,但这条规律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可丝毫没显示出它的作用。
而全球MBA入学考试的运营机构GMAC刊发的数据显示,2008年是5年来全日制MBA申请上升势头最猛的一年,有77%的商学院表示申请量明显上升。据说,这种趋势在10年前网络公司泡沫破灭时也很明显。
Pierre校长认为,这主要还是人的观念发生变化,1929年危机发生时,没人想过要借此时间“充电”,以应对将要来临的人才需求,而现在,每个职业人面对更大的竞争,需要补充知识,提高个人技巧,尤其对于那些有很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在这次危机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大局的变化,而是个人的职业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