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解决“大小非”
(上接封一)
恢复股市信心的核心是解决“大小非”
2008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确面临着国外金融环境不稳定、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等负面影响,但是这并不是造成中国资本市场如此低迷的根本原因。面对2009年人们可以预期的数据是3%以下的CPI,3%以下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8%以上的GDP增长——如果把这样一种数据放到美国,美国的资本市场一定会沸腾!然而在中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已经有近300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跌破了净资产!这岂是基本面能够解释的?
2009年、2010年,理论上限售股解禁规模分别为3.76万亿元、3.94万亿元。据预测,实际的“大小非”减持压力也至少为5100亿元、5900亿元。如此规模的 “大小非”减持压力,自然会造成中国资本市场供求关系长期失衡,而且仅仅靠市场自身力量无法化解。
无视“大小非”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无异于“掩耳盗铃”,恢复资本市场信心的关键在于政府启动资金、动员社会资源,化解“大小非”减持压力。
推出大小非社会责任基金
政府可以出四万亿救经济,也可以出四千亿救股市。但具体方式上到底是政府的集中管理的“平准基金”好呢,还是“大小非社会责任基金”好呢?
由政府出面组织类似于“平准基金”,面临着以下几个难点:所需资金量大,投资期限长,由谁来操作,怎么买,买什么,将来如何退出等问题。
而鼓励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起募集“大小非社会责任基金”,政府出钱购买,并鼓励、带动其他社会资源一同购买的操作办法,则更具有现实操作性。
假设政府宣布用2000亿稳定资金来认购金融机构的“大小非社会责任基金”,至少可以放大到5000亿到1万亿元。在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严重低估的情况下,无论是政府资金,还是其他购买“大小非社会责任基金”的投资者,长期来看都将获得丰厚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大小非社会责任基金”这种方式,政府启动资金才能够通过逐个考察、择优申购的方式渐进式入市,并且可以通过考核管理人业绩,常规性申购管理优秀的、赎回管理业绩不好的——当申购和赎回成为一种常规行为,即使政府资金逐步退出,也不会对市场造成明显的负面冲击。
救市宜早不宜迟
在次按危机刚刚开始的时候,无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还是伯南克等政策决策者,都无数次重复“次按危机是局部的危机,不会演变成金融危机”,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又说“这只是金融危机,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结果,这些良好的愿望都已经成为泡影。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一旦血液循化慢下来,怎么可能期待经济稳定快速地运转呢?如果等到资本市场的血液不再沸腾,等到整个金融的血液几乎流动,这个时候你输入再多的流动性,经济还是要承受巨大的代价。
次按危机给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资本市场不可能不影响实体经济;在面临“次按”或“大小非”问题时,不要期待证券市场会自己恢复均衡,更不要相信所谓“自由市场政府不能干预”的鬼话;既要刺激实体经济,也要关注虚拟经济;稳定金融市场是恢复信心的关键——拯救资本市场宜早不宜迟。出手越晚,整个经济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作者为中国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所所长)
更多观点详见中国证券网www.cnstock.com,
投稿信箱zhengquan@cn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