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在短期连续三次下调利率之后,中国政府又迅速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些灵活审慎的政策措施,长远来看必将发挥有效的作用。然而,由于政策的“J曲线”时滞效应,短期内还很难达到刺激内需的效果。要迅速稳定信心、启动内需,不但不能忽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而且短期最有效措施恰恰就是稳定资本市场。
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预期变化
同样是面临证券市场下跌和实体经济增速大幅回落,西方人普遍认为是证券市场泡沫破裂冲击了实体经济,造成欧美经济衰退;而中国人则更多地认为是中国实体经济不行了才造成股市下跌,仿佛股市对实体经济没什么影响。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差异,西方国家面临实体经济零增长的可能,却投入大量资金拯救金融市场;而中国人在资本市场暴跌了70%以后,却从实体经济入手,为了保证8%的GDP增长而启动大规模的财政投资。
事实上,中国的资本市场同西方的资本市场一样,都是先于实体经济而调整,并且是造成实体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消费水平原本没有理由下跌。唯一可能造成消费下滑的原因就是证券市场下跌造成的居民财富缩水。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大部分消费品的零售额都在增长,甚至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速度依然在20%以上。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消费还不是造成中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而且结构性的消费下滑主要就是因为股市暴跌引起的。
就出口的外需拉动作用而言,中国1至10月份的名义出口增速同比仍然近20%(以人民币计价并剔除物价因素的出口增长速度小于10%),而且8月份、9月份、10月份贸易顺差连续创出单月历史新高。这就表明,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仍然主要是一种预期影响,而且这种预期变化的根源也在于西方金融危机。
实际上造成经济下滑的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投资领域。由于货币政策的持续紧缩和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丧失造成企业投资能力下降;资本市场下跌造成居民大宗消费品需求下降、房地产交易萎缩,进而影响到厂商投资意愿;西方国家经济衰退预期造成出口预期变化,进一步造成出口企业投资意愿大幅下跌……上述各种“预期”因素造成上游原材料需求大幅萎缩、很多钢厂被迫停产、大部分电解铝企业处于净亏损状态、用电量下降——经济下滑就这样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开始的,主要原因则是资本市场下跌造成的预期变化!
恢复资本市场信心是扭转预期的关键
历史上各国的中短期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无非是货币信用扩张和收缩周期、存货周期、设备投资周期、地产(置业)周期、证券市场周期等等。所有以上造成经济周期的因素,都与预期有关。如果不能迅速扭转预期,很多原本很好的方面都会逐渐变坏;而那些原本“可能”变坏的因素都会变成现实。比如,虽然中国的消费总额仍然在上升,而且本来还应该继续上升,但是一段时期以后,当预期变化、投资意愿下滑、上游企业工资下降、出口企业就业下降之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就真的会下降!
又比如,虽然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目前影响到高端消费品,而并未减少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产品消费。但是随着人们对西方经济衰退认识的强化,出口企业大量减产,预期中的出口下滑也会变为现实。
而证券市场不仅综合了所有预期因素,而且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无法克服“时滞效应”的前提下,必然产生“金融放大器”的作用——只有调控资本市场,迅速扭转预期。(下转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