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封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11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商学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商学院
    危机中金融机构
    如何避免品牌受损
    交通银行企业文化部负责人胡晏斌:金融危机是中资银行打造品牌良机
    汇丰银行:品牌推广不会因危机缩减
    资讯
    金融品牌营销 慎“假危机之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品牌营销 慎“假危机之名”
    2008年11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贝贝
      ⊙本报记者 石贝贝

      

      投资大师巴菲特有句话说得好:“退潮之时,方知谁在裸泳。”也正是经历金融风暴之际,金融机构对于品牌营销和推广的态度变化,才会更加明显地区分开来,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各家机构在经营和发展方面的稳健程度。

      事实上,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在华法人银行,都在某种程度上遭遇了本轮金融危机的冲击。 而危机之际,金融机构的第一反应自然就是要收紧开支、提高效率、乃至裁减职位。

      在月初的一次金融论坛上,某股份制银行办公室人士说:“危机来了,我们自然也会考虑降低今明两年的广告投入、营销费用。”在记者就金融品牌营销话题,联络各家银行时,也并未得到特别积极的回复。一位银行人士道出个中玄机:“品牌营销和推广,较为常用的就是广告、赞助、办论坛等形式,这些都需要钱的。危机来了,银行也会捂紧钱袋子。”

      的确,从较为现实的角度而言,很难说一年少举办一两场论坛、少赞助一两项活动,对于金融机构的品牌会有多少负面的影响。

      然而,记者同时也发现,即便危机到来,有些银行对于一贯赞助和支持的赛事、金融教育论坛、以及社会公益计划依然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个人认为,尽管不排除银行可能在年初时对于一些常规活动都已做好预算的可能,但并不因危机而从这笔预算中“节流”也足以体现其作风之稳健。当然,品牌营销体现于无数推广活动、业务经营的细节上,所有一切不应、也不会局限于对资金和资源投入上。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任何希望在内地市场实现长期、稳健经营和发展的金融机构,绝不会滥“假危机之名”来轻易改变其运营策略、以及对市场和客户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