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封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11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钱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钱沿
    银行理财“猫腻”大起底
    汇丰银行(中国)发行借记卡
    回购交易:提高短期资金收益率
    光大银行
    “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亮相
    银行保值业务:加强监管最重要
    阳光保险推新闻工作者
    保障计划
    工行发行
    新一期超短期滚动产品
    弱市理财 投资者心态扭转
    市场曙光初现 稳健仍为上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弱市理财 投资者心态扭转
    2008年11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涂艳
      ⊙本报记者 涂艳

      

      一年一度的上海展览中心理财博览会已然物是人非。2008年的资本市场虽然让“赔钱效应”四溢,但是投资者对理财的兴趣似乎并没有消退。只是,他们开始变得更加谨慎和注重资产配置。

      本次展会紧贴当前的金融形势和理财环境,提出了“规范理财、安全理财”的主题,而理财展厅规模也比上届高出了20%。参会的金融机构不减反增,最积极的商业银行仍旧是会展的主角。虽然外资行结构性产品近来口碑不佳,但是仍有包括德意志银行与法国兴业银行等几家新增机构参展。

      “我们现在主打稳健型的产品,而且多以保本保息的保证收益条款出现。”记者路过花旗银行展厅时,热情的理财经理热情招呼道。而更加典型的当属东亚银行,这家曾经报出浮亏高达60%的结构性产品的银行如今也将产品重心转移到了稳健型产品和人民币产品上。

      而现场投资者态度也偏保守,对于宣传册多数只是取阅,并无太多逗留。而相较银行,保险公司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门前则更显冷清。

      “信贷类产品似乎很受投资者关注,但是很多人还对经济环境下这类产品的信用和收益率风险反应很滞后。”参加讲座的一位中年投资者跟记者交流。

      有数据统计,今年1-10月份稳健类产品的占比都高于90%,其中主要是信贷类产品。“有些产品是间接放贷给企业,而有些产品是银行现有的打包资产,虽然信用危机暂时没有出现在产品中,但是随着降息和信用风险的担忧,这类产品或许面临转向,投资者尽量考虑短期配置。”建设银行站台前的一位高级理财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记者对现场投资者的随机调查发现,他们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品牌更加注重,“以前都抱着谁收益高买谁的追涨心态,而现在发现风险控制、产品设计和收益率等因素都是依据各家银行的风格而变的,所以我现在比较看好银行的信誉和品牌。”一位女士透露出一部分投资者越发保守和谨慎的心态。

      与会投资理财专家还表示,金融机构顺应投资者的偏好推产品并不奇怪,而并非以复杂的结构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理财市场的动荡或许对投资者来说并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