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债危机并没有像2008年初市场预期的那样很快消失,而是愈演愈烈。预期犯错的主要原因在于仅把次债危机当作孤立现象,而没有系统地将其视为经济周期下行的一个先行症状。危机逐步由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蔓延,不禁使人怀疑它究竟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先行信号,还是其深层次原因。
面向未来,必须回顾历史。尽管十一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无论损失规模还是传染速度均无法与目前的金融风暴相提并论,尽管每次股市周期都有特性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不能否认,股市从牛转熊过程中必定有共性因素。
1、泰国股票市场反转催化剂:产能利用率比货币因素提前。从泰国的表现来看,产能利用率同比企稳上升比股市提前3个月,贷款利率比股市提前1个月,产能利用率企稳和股市同步。相比之下,流动性对股市的驱动作用就不太明显。
2、韩国股票市场反转催化剂:产能利用率与货币因素同步。与泰国不同,韩国股市反转的催化剂产能利用率和流动性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流动性作用弱于产能利用率。此外,韩国的流动性放松对股市也有相当明显的驱动作用。
3、马来西亚股票市场反转催化剂:无产能利用率数据,货币因素滞后。马来西亚的产能利用率数据不足,因此难以全面反映其与股市的关系。然而大体看来,二者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但是流动性因素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反应。
4、我国台湾股票市场反转催化剂:产能利用率与货币因素同步。台湾股市反转的催化剂产能利用率和流动性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产能利用率和货币波动较大,产能利用率和股市基本具有相同的趋势。
5、日本股票市场反弹催化剂:产能利用率主导长期趋势,货币因素主导短期趋势。日本产能利用率从1997年以来体现为一个下降趋势,更多的与股市长周期下跌趋势表现相一致,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日本股市的反弹主要是基于流动性供给。
6、美国股票市场反弹催化剂:产能利用率因素主导。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市场的反弹与产能利用率同比趋势表现一致,从流动性角度来说,利率和M2增速与股市表现相对一致。
综上,东南亚金融危机后股票市场反转催化剂首先在于产能利用率提升,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往往与股市反转呈现较高的一致性,而当产能利用率下降和货币开始扩张时,股票市场下跌仍是大概率事件。
金融危机期间股票市场行业指数遭受冲击较大的是金融、银行和房地产,其次是建材、机械和石化等周期性行业;跌幅较小表现较好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农业、消费品和公用事业。当然各个国家表现也不一致,金融危机期间表现最好的往往也是各个国家的支柱产业。
股市复苏阶段表现较好的首先是金融业。其次是电子类行业,这与全球网络泡沫直接相关。其三是周期性行业,如泰国的石化行业、房地产行业、证券行业、银行业、建筑材料行业、信息通讯行业。可见,这六个行业跌得最快,涨得也最快,对危机最为敏感。韩国反弹幅度超过大盘的依次是证券、运输仓储、非金属矿物、保险业、建筑业、化工、通讯、基本金属、电力电器;台湾反弹幅度超过大盘的依次电子类、水泥、电器电缆、金融(非银行保险类)、塑胶类、制浆造纸类;日本反弹幅度超过大盘的依次是批发贸易、证券业、信息通讯、服务业、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零售贸易。
(执笔:穆启国、寇文红、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