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专版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海外
  • A4:产业·公司
  • A5:股民学校
  • A6:特别报道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对话
  • B9:基金·对话
  • B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海外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互动
  •  
      2008 12 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版:理财
    暖风PK“寒流”:股指反复犹如墙头草
    冬天里的“两把火”
    欧美周涨月跌 沪深卓尔不群
    试探扇形趋势线4
    今日视频·在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冬天里的“两把火”
    2008年12月0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岩石
      ⊙金岩石

      

      从“4万亿”方案到“1.08点”降息,这两把火宣告了宏观政策基调“空翻多”,令人想起1987年费翔唱响中国的那首歌: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四个关键词:稳健、从紧、宽松、扩张。如果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代表经济的周期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可对应如下:稳健是春天的政策,经济在低通胀的环境下平稳增长;从紧是夏天的政策,经济增长过快的同时出现了高通胀;宽松是秋天的政策,经济下滑之时通货膨胀有所减轻;扩张是冬天的政策,经济加速下滑,反萧条(或保增长)取代反通胀成为首要目标。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类。二者通常不会完全同步。政策的转换阶段也会像换季的衣服一样,有时可以穿短裙套裘皮大衣,有时可以穿中式长衫配墨镜,时尚青年的“混搭”服饰也常出现在政府的调控政策之中。但无论如何“混搭”,适应季节变化是客观规律。政策虽可多变,却万变不离其宗,必须追求政策“适配”,否则难以实现调控经济的功能。简而言之,不能在冬天穿“三点式”,也不能在盛夏穿裘皮衣。所以我们说,科学决策的基础是经济预测。

      回顾过去一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去年底的反过热显然是盛夏的政策,反过热加反通胀,财政货币双双从紧。但是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如同春节前后的冰雪,气候开始变异,寒冬提前到来。在奥运会前后,经济入冬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政策却还在打压房市,强迫开发商穿“三点式”泳装下水。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市场派经济学家一味鼓吹挤泡沫,其实冬天取暖的衣服几乎不都有“泡沫”填充物吗?现代人,如若在冰雪中瑟瑟发抖,宁可在泡沫里苟且偷生。

      2009年将是本土经济下滑与全球经济衰退高度重合的一年,经济增长速度“破8%”似乎难以避免。世界银行最新的经济预测把中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再次下调为7.5%,主要理由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由正转负,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放大。所以在这个时刻,中国的宏观政策转向非常及时,“保8%”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的反萧条目标。出口萎缩,只能一手拉动投资,一手拉动消费,替代出口萎缩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因此,“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使全球为之一振,大幅降息的货币政策又点燃了企业家和投资人的欲望之火。

      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明确了,能否落在实处呢?这时我们注意到,地方政府紧跟中央,初步统计要在几年内投资18万亿!仅云南一省的计划投资就是3万亿!但关键问题是:这18亿的投资由谁出钱呢?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也算不出中国的地方政府如何筹集这笔资金。有专家建议学习美国开放地方政府的债券市场,但这种看似合理的建议其实有悖国情,有悖学理。美国的税收体制不同于中国,联邦-州-县三级分税,各得其所。联邦政府主要靠所得税,地方政府主要靠消费税,县级政府主要靠财产税,于是各级政府所发债券各有其预期收入,相互依托却不能使用同一信用资源。中国不同,地方政府的税源不足,现金流的预期非常不确定,所以地方发债等于是与中央争夺信用资源。这在现行体制下能够实现吗?

      如果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这种表态就不是基于科学决策,而是基于政治激情。建国近六十年的经验教训是:中国绝不能用政治激情搞经济建设,一旦感染了政治病,经济建设将必然是灾难收场,使当前的经济下滑雪上加霜。我在《房市之忧谁更忧》一文中讲过,中国的地方政府是房市熄火的第一受害者,因为地方开支最大的资金来源是房地产税费和土地出让金。所以在地方政府的经营中,房地产是重中之重,现在有些城镇已经由于房市低迷陷入财务危机。中央刺激经济的“两把火”能否重新点燃房市,目前还是变数,即使能够带来房市繁荣,也不过是化解地方政府当前的财务危机,而不可能再支持大规模的地方性基建投资。

      中央政府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严冬因此缩短,春天较早来临。此时此刻,地方政府不应各自为政,而应配合中央的“4万亿”方案,适时推出配套的关联项目和政策,撬动企业投资,刺激本地消费。在投资和消费的刺激政策上,中央以拉动投资为主,帮助地方刺激消费;地方以拉动消费为主,协助中央落实投资。这才是正确理解中央的宏观战略决策,各方协力共度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