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美国政府发出拯救百年老店花旗银行的指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初低估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当时”就是数月之前。这不仅令人想到,正是那个号称华尔街最激进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求救无门而不得不退隐市场的时候。或许伯南克的话应该直译为,假如时光可以倒流,雷曼兄弟也许会获救。
回头看,很多人心情是复杂的。
危机会把“小事”的负效应放大,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命题。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中,像雷曼一样的投资公司倒闭,不会引发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可是这个问题放在今天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时候谁也不好回答,因为处在危机中的经济会放大被视为哪怕是“小事”的负面效应。假如伯南克们当时意识到美国金融危机如此严重和不可收拾,也许雷曼的命运会是另一番模样。
细想一下也未必。因为美国深陷不可解脱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正在演化成为一场经济危机……所以伯南克才会有如此感慨。回想2007年初美国开始闹次贷危机,该国金融业人士都感觉危机不可控只是小概率事件,根本不会撼动美国经济;再说雷曼兄弟的客户遍布全世界,美国一家出手拯救,不是惠及了其他国家吗?另有世界经济专家研究也认为,次贷不过是美国后院危机,不会殃及全球经济。殊不知全球化后各国经济有如此多的牵连,又有了互联网的介入,危机因子会如此快地扩散。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国内不少网站在10到11月两个月间,几乎都开通了美股频道和全球股市频道,这说明网上对于了解美国金融危机情况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包括官方网站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报道超乎平常地加大了报道内容。这一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危机因子的扩散起到了人们始料不及的效果。目前的金融危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没想到,正因为我们不可能两次经过同一条河流一样,今非昔比的经济发展环境,危机百年不遇,但人们的思维还不到百年不遇的程度,才有了人们无数的遗憾和更多的“没想到”。
几天前,巴菲特深有感触地说,人们对于目前的金融形势的反馈太负面。就如美国是不是该拯救雷曼也成了那些早些时候参与救市的人的一种情结。对于人们如何看待金融业的创新,怎样看待金融业的危机,怎样看待自身利益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今天还真是个全新命题。其实,雷曼该不该救并不重要,关键是在危机降临时,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危机扩散的几率。这也正是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不能按照常规思维和出手拯救的根本原因。
至今危机还没有过去,教训已经被人们数落了很多。在这次危机的救续中,最值得总结的是全球各国携手共度危机的一些措施和办法,它将有可能成为全球化深度发展下如何解除全球性危机的范本。伯南克的叹息之所以意味深长,在于当时他太过于自信。其实,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依然想随心所欲引领世界,已不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