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特别报道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12 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刺激经济应在存量与民生项目上下功夫
    不能让农民工承担
    金融风暴成本
    明年宏观政策走向:反周期调控与发掘新增长动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刺激经济应在存量与民生项目上下功夫
    2008年12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今年的刺激计划,不同于1998年,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在民生上。而包括民生工程在内的“十大”刺激措施,除了增量外,更应该在民生项目上、在存量上下功夫。因为,做存量民生项目,影响的人更多、更直接,其乘数效应也更大、更明显,对拉动内需保增长,有特别的效用与好处。

      ⊙亚夫

      

      自中央公布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之后,在短短十来天时间内,各地就宣布了总额超过10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5年时间,投入3万亿元扩大内需的总额,还要高出3倍,真可谓出手特快、出拳真重。

      然而,从已经见诸媒体的项目看,多数是新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增量项目,而被列为“十大措施”之首的“民生工程”,则占比不高,很少超过15%。为什么会这样呢?值得研究。

      其实,今年的刺激计划,不同于1998年,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在民生上。而包括民生工程在内的“十大”刺激措施,除了增量外,更应该在民生项目上、在存量上下功夫。因为,做存量民生项目,影响的人更多、更直接,其乘数效应也更大、更明显,对拉动内需保增长,有特别的效用与好处。

      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上海为例,11月17日,上海宣布至2010年安排1600亿元政府性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一批原定于“十一五”后期建设的项目和预备项目将提前启动。而耗资约148亿、高达632米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也将在年内开工。

      这些项目或筹划已久,对上海的发展肯定会有帮助。但是,对上海来说,还有一些直接关系1800万人的“民生项目”,也会对上海的扩大内需、乃至整个城市的品质提升,有深远影响。比如,城市节能,换装双层玻璃窗;方便家居,加装居民楼电梯;改善环境,整治户外空调等,这三项民生工程就大有可为。

      这里,不妨来算一笔账。据报道,去年南京启动了换窗工程,准备用4年时间,为4.8万户居民约800万平米建筑面积的房屋,换上隔热保温的节能型双层玻璃窗。他们的做法是,政府贴一点、地方出一点,老百姓补一点。老百姓通过节能,大约在5年时间就能收回成本。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上海像南京一样,是冬冷夏热的“耗能型城市”。如果上海这么做,情况会怎样呢?据上海统计局信息,2007年,上海居民住房建筑面积4.328亿平米,常住人口1800多万人,人均建筑面积23.29平米。参照南京的方法计算,如果对五分之一居民楼实施换窗改造,以每平米300元计算,少说也将会产生12.98亿元的多边投入。

      根据上海的情况,如果采取政府贴一点、企业让一点、老百姓住房公积金出一点的办法来运作。那么,这个事关上海创建节能型城市与改善本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政府用很小投入换来企业与千万个居民家庭更大投入的乘数效应,而且也能为企业立马带来大量订单,创造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更不用说对建材及相关行业与产业链的影响了。而由此创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要远远超过这12个亿。

      同样,对上海来说,在有条件的居民楼加装电梯,以及整治那些年久失修、有碍观瞻甚至威胁行人安全的户外空调,也是一个政府投入小、乘数效应大,直接创造大量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能够消费大量库存钢材与建材以及拉长产业链的民生项目。

      这儿,不妨也作一个测算。据上海统计局信息,截至2007年,上海各类房屋总建筑面积7.487亿平米,其中8层以上房屋有13114幢,总建筑面积1.576亿平米。也就是说,大量多层居民楼(甚至一些7层楼)是没有电梯的。这些楼里大多住的是中低收入中老年人。如果对有条件的居民楼加装电梯,将极大地改善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会创造电梯维护等一批永久性城市服务型就业机会。更不用说,整治户外空调又会带来多少当期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了。

      以上只是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刺激经济,不仅可以通过搞增量基建来实施,更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从存量上、从民生需求上,发掘真正为老百姓所需要的、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前两年,上海曾经搞过“平(顶)改坡(顶)”工程,很受老百姓欢迎。为什么?一则解决了屋顶漏水问题,二则美化了空中视觉环境,使上海的楼宇变得漂亮许多。

      现在,各地都在跃跃欲试,上马一些大基建项目。这些项目,如果早有周密规划、与环境协调、对生态有利,又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且能解决当前棘手的就业问题与复杂的经济问题,又有利于本地区老百姓的生活、有利于今后发展,同时又有很好的乘数效应,倒也罢了。如果只是为了 “响应号召”、“大干快上”,那就要警惕了。

      因为,经济是一门科学。几十年的历史证明,一哄而上的做法,总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这次“十大措施”把“民生项目”放在第一位,并且有7项与民生有关。试问,“民生项目”从哪里来?应该从老百姓那里来,不能“跑部(委)钱进(来)”从上面来。个别地方在“十大措施”出台的第二天,就派出人马进京争项目,这是不是在照老办法、老思路来搞经济?值得一问。

      而“民生工程”不像以往的“形象工程”那样只对乌纱帽负责,那是需要听民意、动脑筋的,是很费神的。如果不了解情况,项目也不容易找。尤其是在政府转型的今天,只有从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把本地区的“民生”放在心上,从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才能找到一举多得、乘数效应大、短中长期效果一致、受老百姓欢迎的好项目来。

      况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经过这30年的发展,存量已经很大。但是由于以往增长粗放,在许多地方都比较粗糙,需要加以完善。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完善存量,特别是与民生直接有关的存量建设,甚至比新增投资更重要。因为,现在的中国建筑物是寿命最短的建筑物之一。这种无效和浪费,是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承受不起的。

      由此观察,衡量一个地方刺激经济、拉动内需、寻找投资项目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很能掂出分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