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不同,中国外汇储备较高,抗危机能力较强,从短期看,国内美元流动性充足,人民币不存在贬值压力。截至今年6月,我国短期外债为2650亿美元,仅占国际储备的14.72%,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度有限,证券投资在净流入最高的2006年也仅占当年新增国际储备的7.56%。另外,去年美元稀缺引致的外汇贷款增加的现象已消失,银行间市场libor从去年溢价4000点回落到平价附近。美元需求的减缓也同样反映在银行与客户间市场,这可从贷款的环比数据得到印证:2007年下半年人民币贷款环比从平均1.66%的增幅回落到0.71%,外汇贷款增幅则维持在3%-5%的水平,但目前这一趋势已经逆转,人民币贷款逐月增幅在1.2%以上,同时自今年7月起,外汇贷款增幅已连续3个月回落在1%左右。上述种种,货币政策的放宽、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减弱是重要原因。仅央行将准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6%一项,便可释放流动性近7000亿,令银行体系本币流动性比较充裕,企业以外币需求替代本币贷款意愿下降。另外,受连续降息的影响,远期NDF市场已经出现了微妙变化,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不再,NDF市场预计年底汇率为6.9左右,国内外币套利空间因而大为收缩,美元投机性需求亦减弱。
从中期看,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贬值亦不可取。
其一,从名义有效汇率的来看,考虑贸易比重,并以2007年8月初“次贷危机”前欧元、英镑、澳元和日元的对美元汇率为基准,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应在2%至5%左右,而考虑到目前的国际外汇市场中过多受到美国、欧洲等金融动荡等信息影响,投资者情绪导致主要货币汇率存在大幅超调的可能,因此贸然主动调整人民币汇率并不明智。
其二,中国在国内投资中需要大型机械、设备的进口,而贬值会增加进口成本,抑制企业的盈利空间,不利于国内资本的形成和对经济增长拉动,同时从目前情况来看,海外市场更多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如美国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降低到57.6,而IMF更将2008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从3.9%回落到3%,其中发达国家放缓至1%,而美国和欧洲更分别大幅减缓达1.5%和1.1%,在外部市场需求放缓前提下,即使下调价格,可能也很难提振出口量。当然从需求结构来看,美国、欧洲等从中国进口的大多是纺织产品、初级工业制品、日用小商品等,收入价格弹性比较低,即使居民的财富效应消失,其对“一美元商品”的需求存在一定刚性,从而今后一段时间的贸易顺差依然可期。
其三,在金融动荡时,一国如采取以邻为壑的贬值措施,往往会引发各国的竞争性贬值,而弱化政策效果。反之如我国保持汇率稳定,虽让出了部分成本竞争的优势,但有利于提升地区金融稳健性,也有利于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推进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
其四,还要考虑资本流动问题。在2006年、2007年,包括FDI、证券投资等资本项目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迅速增长至16.5%,随着资本项目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保持汇率稳定将提升投资者信心,对稳定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也有积极意义,考虑我国高达1.9万亿美元的国际储备,我们相信央行也有能力有效干预外汇市场,平抑不利的汇率波动。在1999年至2004年间,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汇率均经历了一段大幅、无序波动和贬值,而国家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汇率贬值带来的进口成本提高,都降低了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延缓了经济复苏的步伐。
(作者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金融市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