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雁争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宏观调控的新思路。从此,实行了4年之久的稳健财政政策淡出人们的视野,积极财政政策重新走向前台。
那么,中央政府这一大手笔能不能奏效,中国经济能不能走出“寒冬”?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会出台什么措施?中国的“家底”能不能保障经济平稳渡过调整,经过调整后中国经济能不能脱胎换骨、更加健康?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业内人士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各地基建投资热情高涨
在国务院公布了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后的一周内,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出口、零售、投资、制造等大部分经济指标已经下滑,这正是决策层及时出手的主要原因。
4万亿投资是否能及时抵御经济下滑,钱花在哪里是关键。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基建工程类项目还是主体。铁路的2万亿投资是“十一五”既定规划,投资进度上可能会提前启动,在2010年前要投下去。交通部最近宣布的未来5年要投5万亿建公路,也可能相当部分要进4万亿的盘子。环保部也宣布未来3年投入的规模将达万亿。
在各地圈定的投资领域里,先行的依旧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少省份投资规模都在千亿以上。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公开表态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就已达到18万亿,远远超过了国务院表态的4万亿。
民生投入提供后续增长保障
对于已经启动的基建投资热潮,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表示,当4万亿元投资计划可以确保中国在明年保持8%的GDP增长速度时,市场恐怕将会更加关心这些投资项目的质量。“希望中国能够将这些资金都投到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福利机制的建设上去,以最终促进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有关部门在投资方向上没有足够的前瞻性,将微观激励用于错误的领域。“那么世界经济在两三年内走不出衰退的阴影,政府的储蓄又花了,中国经济今后还能靠什么?”
既然基建投资不是唯一的选择,那么4万亿巨资还应该投往何处?
财政部预算司官员透露,关于中央财政1.18万亿的投资,目前还没有清晰的计划,但超收部分和一般性开支的节省部分,重点就是投向社保、医疗、保障房、农业等保障民生的领域,以期提振居民消费。
刘煜辉认为,中国应该趁着现在政府财政殷实、储蓄率高,赶快把民生的欠账补起来,把钱都实实在在地投到医疗、教育、廉租房、环保等公共服务上去,解除制约消费的瓶颈,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只有当消费者的负担减轻时,才有可能放心消费。(下转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