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证券
  • 6:观点评论
  • 7:特别报道
  • 8:专版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特别报道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2008 12 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
    认可政策性粮食收购价
    黑龙江农民排队售粮
    六大交易所老总纵论期货市场:切勿误读金融危机 市场需要衍生品避险工具
    陈耀先:推股指期货不必过分考虑时机
    油价命悬取暖燃料需求 欧佩克仍看高至70美元
    刘鸿儒:推股指期货 市场条件已成熟
    周道炯:建议加快出台《期货法》
    吃透规则 完善内控 加强期货套保操作能力
    宋丽萍:应优先发展场内衍生品市场
    周正庆:《期货法》要研究金融机构参与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六大交易所老总纵论期货市场:切勿误读金融危机 市场需要衍生品避险工具
    2008年12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钱晓涵 潘圣韬
      本报记者 黄金滔 摄
      

      ⊙本报记者 钱晓涵 潘圣韬

      

      在昨天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期货大会”上,国内六大证券期货交易所老总济济一堂。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刘兴强和郑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赵争平,就金融危机、机构投资者等问题共同进行了深入探讨。

      

      正确解读危机 金融衍生品需积极引导

      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大多数人都将华尔街的过度创新归结为危机的根源。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认为,大家广泛存在一个误读危机的可能性,要警惕这些经验教训可能不完全正确。

      “根据经济学常识,经济、金融是互动的,经济决定金融。不过今天金融却成了罪魁祸首。”张育军表示,“如果从经济角度观察,这轮危机可能还有一些更本质的东西,比如美国制造业已经有很多问题,房地产危机、贸易的不平衡、家庭的过度负债、巨大的预算赤字都摆在那里。”

      “这场危机从本质因素可能是经济结构严重的失衡,在失衡面前,我们采取了拖延危机的办法。”张育军称。

      因此,张育军认为,现在全球都面临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使命,如果误读危机,很多结论就会有偏差。我们看待金融危机的时候,不能不观察实体经济的矛盾和冲突,要正确对待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只有这样,全球经济、中国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事实上,尽管受到此次危机的影响,例如股指期货等创新措施迟迟未能出台,但其在稳定市场方面的作用还是得到与会老总的肯定。

      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也坦言,通过金融风暴已经看到,金融行业因为没有像股指期货这样对冲风险的工具,显得非常被动。

      

      基础制度建设化解国内危机

      与会交易所老总均表示,基础制度建设的质变,是我国期货市场在这次系统性风险中顺利渡过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证监会这些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制度建设。有了保证金监控中心,有了对期货公司的监管,有了基于净资本指标的监控体系。我们设立了投资者保障基金,形成了联动的保障机制。在这次应对风险过程中,我们的保证金监控中心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提供非常好的监管数据、监管信息,能够使五位一体的监管效果很好发挥。” 上期所总经理杨迈军表示。

      郑商所总经理赵争平说,由于这些年我们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市场基础有了质的变化。“其中有一条我们体会很深,由于我们监管的路径不同,我们能够有一个快速的决策机制,有一个交易所和监管层的良好沟通机制,有一个跟会员之间协调配合机制,这个是我们这次很好化解危机的经验之一。这个也需要今后发展中加以总结,加以坚持。”

      

      缺乏避险工具 证券机构投资者成“大散户”

      “2007年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周转率是800%。机构是多少呢?400%!这足以证明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具有明显的散户特征。”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昨天坦言,尽管从数量规模上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发展特别迅速;但就其“追涨杀跌”的交易手法而言,机构投资者仍是一副“散户”做派。

      “出现这样的局面很遗憾,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没有很好地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与宋丽萍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朱玉辰表示,前两年管理层提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思路,是希望通过扶植一批长线持有股票的机构投资者来稳定市场;仅从规模上看,成效确实很显著,目前A股机构投资者的持仓量,占到沪深两大交易所股票总持仓量的一半。

      “但是,每每在行情大幅波动时,这些机构的做法却和散户差不多,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

      朱玉辰指出,造成机构投资者数量大发展、运行机制却依旧的重要原因,就是A股市场缺乏避险机制。“我有一个观点,避险机制健全之日就是机构投资者成熟之时!” 朱玉辰强调,股指期货一定会推出,从近期交易所对我国台湾股市的研究情况看,台湾排名前20名的基金,全是成功运用股指期货做好避险工作的基金。

      

      期货机构投资者队伍亟需扩大

      与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充分发展有所不同,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数量还相当不足。在这一点上,三位期交所老总显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大商所总经理刘兴强直言,期货跟证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因此在机构投资者培育方面所走的路径和性质也是不一样的。

      “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主要是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与这些机构相比,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还相当匮乏。”刘兴强表示,参与套期保值的企业客户,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机构投资者。“以大商所为例,交易所法人户约占4%,其交易量却占到占20%左右。实际上,这4%的法人户中相当一部分是保值客户,本质上不能算作机构投资者,只能算是套期保值者。” 刘兴强遗憾地表示,在目前国内的期货市场上,很少能看到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影子。

      “没有机构投资者的期货市场是不活的,我们必须要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刘兴强强调,企业进行套期保值,不能光靠普通散户来承担价格风险。但目前我国期货市场95%以上的价格风险承担者是个人投资者,因此,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大势所趋。

      郑商所总经理赵争平表示,期货市场发展到今天,培育机构投资者是摆在我们面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期货市场的规模从每年20万亿元迅速发展到近70万亿元,现在,一方面要继续推出新的期货品种,但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制度和机制创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研究如何制定一些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制度安排。

      “发展机构投资者,绝对不是因为我们觉得期货市场不够大,交易所赚钱还不够多!”上期所总经理杨迈军在发言时强调,期货市场发展到今天,各方已经能够比较好地控制风险。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了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的功能。

      杨迈军表示,无论是实体产业的机构投资者还是金融行业的机构投资者,通过期货市场都可以规避大幅波动的价格风险。“通过金融风暴我们已经看到部分企业能够利用期货市场的功能减少一些损失,尽管这个市场功能的发挥还不是最好,但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