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1月9日公布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之后,国务院在12月3日,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又发布了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其中第一条称,要“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手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
这是什么意思?
如果比较一下,今年前三季度政策性银行新增贷款的情况,或许能察觉现在出台这些政策的急迫性。据央行今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与上年相比,今年前三季度政策性银行新增贷款加起来同比才多增437亿元。而现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要追加本年度1000亿元新增贷款。可见,管理层对经济下行的风险有多担忧,对刺激经济有多着急。
而就在10月26日,央行领导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金融调控情况时还介绍说,上半年“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直到8月末,还在做对冲流动性的操作。
可见,从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远不止上半年的6个月。基本上,今年前9个月的经济与金融,都是在偏紧的环境下运行的。这对经济“超调”有多大影响,一时还不好说。但从国家信息中心“月度经济景气预警报告”提供的指标看,在一致与先行指标早在去年底就已拐头,并且呈急速下降的态势下,在十大警情指标有7个早就拐头,并且部分已陷入蓝灯区的情况,货币政策仍没有警觉,这不能不是今年的遗憾。
现在,政策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财政与货币政策同时“双松”,一方面,有国际原因;另一方面,应该说,更多的是国内原因。国际方面,9月份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走向衰退,显然使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而从主因上看,更重要的还是内部运行出了状况。其中,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明显有可以讨论的地方。比如,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资本市场下跌过度问题,都和资金的流量与流向有直接关系。
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同时出现急速回落的情况下,在国民经济运行有可能面临负循环的威胁下,这两个月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刺激经济政策,它对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将是方向性的、结构性的,其效用和效应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恐怕是难以回避的,这就是大起大落的问题,经济振荡幅度显然要加大了。而因此付出的代价,也将是难以避免的。
关于今年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可以讨论的地方很多,教训自然也不少。特别是在内外部环境同时出现大变化的情况,货币政策能否见微知著,有比较敏感的反应,又如何采取主动的应对策略,对我们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大国来说,确实是个大难题。
而在当前,也许更要注意的是,全社会的资金动向。资金在往哪里流?是否能让企业活起来,让市场活起来,特别是让有先行意义的资本市场活起来,需要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措施。只有把留在银行系统里自我循环的钱导引出来,把去年底、今年初以来以存款的方式急速囤积在银行里的钱导引出来,才能发挥社会资金资源的效果。
从这一点上看,目前整个社会的资金面情况,正在出现结构性与方向性变化,这是大家可以察觉得到的,也是分析人士做实体经济预期和金融市场预期时应该把握的重要政策动向。因为“十大”刺激措施和“九条”金融政策,已经讲得很明确了。尤其是“九条”金融促进经济政策,对增加流动性,改善信贷服务,保障资金合理需求,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可以预期,在注入新鲜的资金“血液”之后,经济将会逐步回暖过来。
而作为经济先行指标之一的资本市场,对于资金的流动,特别是其流动方向的敏感性,比其它任何市场与部门都高。在政策面现在已发生重大改变,资金结构与方向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将会作出什么反应呢?很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