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几乎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出没于文物艺术品流通市场上的一小撮中产阶层,现在可能无暇顾及自家收藏了。眼下,大家更需要的是现金。
一位多年潜心收藏溥心畬作品的长辈,最近因小辈经营的贸易公司,在金融动荡中损失惨重,无奈之下,忍痛割爱,出售了大部分藏品。卖价不俗,解了家里燃眉之急。而这位长辈,捶胸顿足:“人过半百,竟沦落为卖家藏的‘破落户’!”接连数日,口中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小辈们听了,则心中怅然:精心收藏,高价抢购,到头来却不知落入何人之手!历史的经验证明,经济局势的动荡,客观上会促进艺术品市场的流通性。某些经济学家警告说,这次金融“寒冬”将会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日子。另一些艺术品拍卖公司则断言,金融危机对许多企业造成冲击,长期的经济压力,会迫使原先一部分藏家出售藏品,换取现金周转。
倘若是企业家出身的买卖人,涉足收藏,兴趣在于“拂去明珠上的尘土”,通过市场流通,创造商业价值。那么出售行为,还有几分财富险中求的乐趣。若是嗜宝如命的玩家,多年心血,没想着出售,如今一朝散尽,不能不让人唏嘘抱憾、痛心疾首。就说雷曼兄弟破产后,总裁夫人凯斯琳?富德贱卖16幅战后和当代艺术收藏品,偿还巨额债务,一夜之间,成了全球瞩目的“破落户”。
行文至此,想到大名鼎鼎的京城第一“玩主”王世襄,曾经接受媒体访问,畅谈一生收藏感悟。众所周知,这位大“玩主”,将雕虫小技玩成了世纪绝学,40年珍藏的79件明式家具,全部出售给了香港著名实业家族庄氏,后者转而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据说,出售藏品时,王世襄提出,必须全部给上博,买家一件也不能留,而且不讲价钱,买家给多少是多少。此后,王世襄用这79件藏品换得的银两,购得一处晚年的安居住所。记者当时问:您的收藏品如今都进了博物馆,有没有舍不得?答曰:没有。他说道:“我对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态度,只要从它获得过知识和欣赏的乐趣,就很满足了。想永久保存,连皇帝都办不到,妄想者岂非是大傻瓜!”他还说,当时出售所得,其实只有国际行情的1/10,但自己认为,给藏品找到一个好去处。
显赫一时的艺术品,今天置于某人的书房,明天就可能被钤上新主人的印章。千百年来,它们就这样不断易主。或许,每一个真正的藏家都希望,自己是藏品的最后一个主人。为了拥有它们,人们绞尽脑汁,机关算尽,将它们的身价,捧上一个又一个台阶。而实际上,谁都只是暂时的守护者。王世襄不愧是京城第一“玩主”,只字片语,境界更高一筹,使闻者受到启发。长物千年,人生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