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经济衰退阴影的笼罩下,以原油为首的大宗商品价格过去几天持续跳水。纽约原油期货一度连跌五天,并在4日纽约盘中跌破44美元,低见43.36美元,逼近四年低点。
在油价连续探低的背景下,机构对未来油价目标的预测也“每况愈下”。华尔街大行美林4日发布报告称,如果中国也受到全球经济衰退严重冲击,油价在明年可能跌破25美元。不过,一直力挺商品的投资大师罗杰斯当天也针锋相对地提出,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基本面仍“完好无损”,一旦出现新的供应短缺,油价很快会反弹。
⊙本报记者 朱周良
连跌五天逼近四年低点
4日纽约收盘,纽约基准的1月原油期货大跌3.12美元,跌幅6.7%,至每桶43.67美元,创下2005年1月5日以来的最低收盘水平。这也是该合约连续第五个交易日走低。
当天盘中,油价一度跌至43.36美元,为2005年1月6日以来盘中最低点。而在今年7月,油价一度升至147.27美元的历史新高。截至昨日北京时间19时37分,1月份原油合约在电子盘中报44.26美元,小幅上涨。
分析人士认为,油价持续数月的跌势主要归因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元走高以及信贷条件收紧所引发的投资基金平仓。在全球需求疲软的大背景下,不少石油业内人士和交易员现在都认为,油价可能进一步下跌至每桶40美元以下。而接下来各产油国的大幅减产可能会推动油价回升,但也许这要到明年晚些时候。
全球经济滑坡可能会导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停滞,这将是自1983年以来首次。全球主要央行周四联合宣布大幅减息,旨在刺激经济增长。
油价的连续下滑,可能会使欧佩克更加坚定了在12月17日的下次会议上大幅减产的决心。欧佩克“老大”沙特一直表示,每桶75美元的油价是“合理价格”。
欧佩克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能源部长哈利勒4日表示,17日的会议将根据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新一轮原油减产幅度。他表示,如果届时油价维持目前的低位,欧佩克将进行较大幅度的减产;如果油价涨到每桶60美元以上,减产幅度就会较小。
美林称油价将跌破25美元
在油价创新低的当天,美林公司的一则颇具“震撼力”的研究报告吸引了投资人的关注。美林认为,如果全球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严重波及中国,那么油价可能在明年短暂跌破25美元。果真如布兰奇所言,那么油价将跌至六年来的低点。上一次油价在25美元下方交易还要追溯到2002年11月。
美林公司商品策略师布兰奇4日发布研究报告称,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降至1982年以来最低水平,明年的原油需求将大幅下滑。10月份,当油价还在100美元之际,美林预计油价会跌至50美元。
“如果全球经济衰退蔓延至中国,那么油价可能短暂跌破25美元,非欧佩克产油国届时可能需要大幅减产。”布兰奇在报告中说,“短期来看,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很可能继续下滑,主要因为银行继续减少对消费者和企业的放贷。”
在最新的报告中,美林还重申了对明年油价的预期,即2009年纽约原油期货均价将跌至50美元。报告认为,油价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末见底,随后在明年下半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而“温和反弹”。
布兰奇表示,他预计一旦油价跌破50美元,欧佩克成员国之间会“显著加强”减产抑价方面的合作。欧佩克目前的原油产量占全球四成以上。调查显示,直到上月,该组织的原油日产量仍较官方设定的2730万桶高出约100万桶。出于获得更多石油收入的考虑,一些欧佩克成员并不愿严格执行该组织此前达成的减产协定。
罗杰斯力挺油价看好商品
需要指出的是,美林对油价每桶50美元的预期,是各大机构中最悲观的之一。在彭博社调查的32位能源分析师中,美林对明年原油均价的预期排在倒数第二,仅高于澳新银行,后者11月18日发布的报告认为,明年油价平均将仅为43.13美元。而路透11月底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机构对明年油价的普遍预期是每桶71.83美元。
在美林发布看跌油价报告当天,一直坚持看多商品的投资大师罗杰斯也再度发话,力挺商品牛市。罗杰斯认为,大宗商品的基本面依然“完好无损”,一旦出现新的供应短缺,商品价格很快会反弹。
4日在美国接受采访时,罗杰斯说,一旦经济走出低谷,“商品将是最理想的投资标的”。“商品是唯一一个基本面依然完好无损的(领域)。没有人能获得贷款来开锌矿,不用太久,我们就会面临非常非常严重的供应(短缺)问题。”
罗杰斯曾经预言了始于1999年的上一波商品牛市。还在去年年初,罗杰斯就预言,在经过短暂调整后,油价会继续上攻100美元的高位。当时油价不过50多美元。近年来,罗杰斯一直坚定看好商品,他曾预言,当前的商品牛市能一直持续到2014年甚至2022年。
罗杰斯说,原油和农产品是最有可能面临供应短缺的两类商品,同时锌和铜的市场前景也“已经改善”。“自这一波牛市开始以来,我从未卖出过任何商品。”罗杰斯说。
不仅是原油,在全球衰退的阴影笼罩下,各类商品都在大幅跳水。相比7月份的纪录高点,涵盖19种商品的路透/杰弗里斯CRB商品指数迄今已下跌53%。而在那之前,该指数在从2001年到2007年年底期间几乎翻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