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周阅读一些券商短信让人哭笑不得:昨天刚因一条阴线叫人减仓,今天又因一条长阳叫人惜售;昨天刚说过市场对后市预期悲观,今天突然又变得预期乐观。真按这一提示去做,肯定是天天上引线买进,下引线卖出。有人说这是在看图说话,有人说这是糊弄散户。笔者之见,都没说到根子上。根子依然与当前股市的虚、实两症有关。
从实症方面说,当前沪深股市确实存在两大问题,即宏观经济和大小非以及比大小非更可怕的大小限,这给沪深股市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仅仅是这两个问题还好说,就大小非来讲,我们至少可确定两点。
1、大小非实际减持数量不仅与大市趋势有关,更与公司股价有关。如果公司股价已远低于公司的资产净值或清算价值(公司资产重置成本价减去公司债务),那么,除非万不得已,恐怕是不会有多少人去抛股票的。目前,沪深A股的平均净资产倍率仍高达2.33倍,但就重置成本价来说,绝对已属于低估。平均净资产倍率所以仍在2.33倍,主要是银行股与券商股的净资产倍率还较高,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这些公司的清算价值恰恰是最高的,从某种程度上,它甚至高到不是你有钱就可以拥有的程度。因此,上证指数跌到2000点以下,基本上已提前反映了大小非给市场带来的压力。
2、除上述因素,实证研究还表明,大小非实际的流通比例取决于决于3个方面。
一个是上市时间长短。比如美国股市中,上市满5年的公司,其实际流通股比例仅为可流通量的60%,一般上市满8年的平均流通比例可达2/3。只有像通用电气这种上市时间已长达百年之久的公司,其实际参与流通的股票比例才会超过90%。
一个是公司经营状况,越是好的公司,参与实际流通的股票比例越低,即使它上市时间较长。
还有一个是东西方文化和制度差异,比如,同样历史很长的日本股市以及我国的香港股市,其实际参与流通的股票比例都在50%左右,另有一半股票从上市以来从未在二级市场流通过。
目前沪深A股的总市值为13.4万亿元,以未来2年实际参与流通的股票比例提高到50%计算,也就7万亿不到,占明年GDP的比例也不过25%。当然,市场再得疯牛病,把平均股价重新炒到40倍、50倍、60倍市盈率,实际参与到流通中来的股票比例会有多高那就不知道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目前这样的平均价位下,对大小非继续保持如狼似虎的感觉已经没有必要。
宏观经济也是,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明年的经济形势究竟会严峻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会严峻多长时间,更不知道明年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会糟到什么地步。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作为股票市场的宏观指标——股价指数,总是以国民经济的宏观指标——GDP为中轴上下波动的。当经济形势和公司盈利预期乐观时,它就从通道下轨走到通道上轨;当经济形势和公司盈利预期悲观时,它就从上轨线走到下轨线。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中外股市概莫能外。而人类经济总是向前的,经济规模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扩大的,除了资源与环境的终极制约,没有一样东西能够阻挡由人类不断改善生活的欲望所驱动的经济发展。更何况在纸币时代,要出现GDP总量的减少,难度很大。以美国来说,从1933年放弃金本位制以来,75年间,出现GDP总量减少的经济调整总共才有3个年份。而按GDP通道计算,今年10月的收盘指数1728点就已经相当于1994年7月的333点、2005年5月的1060点,作为对宏观经济的提前反映,股市的调整已非常充分,从指数与GDP关系看已经到位。
与实症相比,当前股市更多的是虚症。
一是心虚。美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超过45岁,平均从业时间超过16年。因为16年基本上能覆盖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和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只有真正经历过这种周期轮回的人,才会从感性上知道最坏能坏到什么程度,最好能好到什么程度。美国经济前景要比我们严峻得多,但在这轮调整中,美股的表现每每超出中国股市,原因恐怕就在于此。而我们的基金经理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平均从业时间都太短,想到明年,想到未来,就会心虚。
二是血虚。股市是各种不同风格投资者博弈场所,投资者的理念、风格越是多样化,其市场越不容易受单边思维影响。中国机构投资者有太多的所谓价值型、成长型投资者,他们衡量股票价值的工具太单一,单一到只有明年的利润和增长,在盈利高增长的时候,会认为股票有无限的价值,不管炒到多高;在盈利下降的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似乎毫无价值可言。机构投资群体的血缘过于单调,缺少杂交优势。
三是气虚。去年的狂欢节过得太猛了,伤了元气,而今已谈股色变,做起来难免会一惊一乍,忽冷忽热。
但本周,随着利好不断涌现,这三种虚症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机构交易的积极性正在慢慢提高,市场交易进一步趋向活跃,大盘强势整理的蓄势形态已日渐清晰。
(作者为上海智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