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逼出来的市场新格局
李志林(忠言)
在一系列救经济强力政策的驱动下,本轮中级反弹完成第一波之后,回调到1838点又展开了第二波,本周四更是一举冲破60日均线,创出2054点反弹新高,这是与“4·24”、“9·18”两次一波了结的反弹不同的更有力度的中级反弹。有人以为,这是借助于政策推动,笔者则认为这是被大小非逼出来的市场新格局。何谓市场新格局?
第一、导致大盘13个月跌73%的关键是相当于流通市值两倍的大小非解禁的供求严重失衡和两年扩容15倍的超速度发展,有鉴于此,不等到大小非解禁超过70%,市场绝不会冲动,不轻言“反转”。
第二、在大多数投资者财富大幅缩水的情况下,政府若不推出平准基金,带头用真金白银入市,仅靠汇金公司增持三大行股票、社保基金建仓,只能终结单边下跌市,却无法有效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消除对大小非和大小限的恐惧,更无力产生整体性持续上升行情。
第三、11月份指数仅涨8.24%,但由于本轮行情的主力——非主流机构凭借对政策的敏感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大多数中小盘题材股的涨幅都为20%—40%,甚至出现十几只翻一番和翻两番的股票,且一波又一波地往上做,使市场的“八二现象”十分明显,赚钱效应迅速扩散,人气有所恢复。主流基金基本上按兵不动,有的甚至继续做空,颇似去年“5·30”前“大盘股搭台,中小盘股唱戏”那一段行情。由于目前多数基金对明年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不看好,即便有政策驱动,也不敢强行发动以大蓝筹股为代表的指数化行情。近期人们看到,一旦出现靠权重股大幅拉升指数的情况,非主流机构和投资者就坚决获利了结,高抛低吸,引发指数大震荡。由此可见,非指数化的中小盘题材股行情是对抗大小非减持的有效武器,更何况目前中小盘低价题材股市盈率在10倍以下的比比皆是,与去年“5·30”前恶炒垃圾股截然不同。
第四、“四弃四从”成为投资者新的生存法则。一是“弃新从老”,由于新的大小非是老大小非的两倍还多,且市盈率、市净率、股价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上行压力沉重;而老股的小非早已抛空,大非抛无可抛,上涨相当轻松。二是“弃大从小”,由于大盘股的行业景气度快速下降,船大难掉头,效益下滑较快,且主力炒作犹豫,差价难做;而小盘股题材丰富、股本扩张能力强,中小机构热衷于炒作,股性活跃,赚钱效应明显。三是“弃高从低”,高价股是熊市冷落品种,是大小非减持的首选;而低价股跟风者众,股价动辄翻倍,尤其是低价股绝对股价低,与大小非成本的比差小,大小非抛售欲望较低。四是“弃非从无”,即弃有巨量大小非、大小限将解禁的个股;从无大小非股、小非已抛空股、大非自动延期限价锁定股、大股东增持股。可以说,这是被大小非和IPO压力逼出来的市场新格局和投资者获利避险新的生存法则。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个股行情演变的三条路径
陆水旗(阿琪)
对于现阶段行情,大多数投资者其实心知肚明:随着股市行情好坏关系到内需经济的兴衰,引起决策层重视,大盘已跌不深;当然,在大小非压力和经济预期仍悲观的情形下也涨不高,基本上仍将保持震荡中伺机反弹的格局。主要的市场热点与投资机会皆在此起彼伏的个股行情中,怎样在“大盘涨10%,个股涨30%”的行情中尽可能地减亏、扭亏以及牟取收益是当前投资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市场风险程度不足为惧的时候,要牟取更高的收益,关键是要对个股行情“抓对路”。我们要明白,每一轮大调整之后,行情结构、投资理念、盈利模式、投资者队伍都会进行一次重新组合,行情的内容也不例外,由于经济与公司盈利预期的不乐观,决定了后市相当长时间内市场更多地将由概念性、事件性(题材类)行情唱主角。按照概念性与事件性行情的演变逻辑,后市个股行情的演变路径基本上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过11月份以来普涨式的反弹之后,现阶段个股行情的重心将逐渐向年报题材集中并阶段性分化,哪些公司年报将提及存货计提?哪些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安然无恙并继续增长?哪些公司可能高额分配或大比例股本扩张……这些因素绝不会等到明年年报集中披露时才反映,而将体现在现在起到明年3月份之前的预期行情中。年报行情的重点是对资金量要求低、与经济和指数关联性小、年终含权优势突出等复合优势的中小板次新股,经过适当的中继性调整后,中小板个股的行情会卷土重来。
二、当前正处于政策信息的频发期,目前的政策大多以刺激增长为主,少不了会引发阶段性政策概念的行情,在春节前的政策多发期内,市场仍会出现刺激性政策关照到哪里、个股行情就动到哪里的现象。但投资者要注意,政策概念对行情的作用力将会越来越弱化。此外,从现在起到年终的基金净值竞争、明年年初基金规模性调仓等也会形成局部股票的阶段性涨跌。
三、当然缺不了最具力度与广度的重组行情,目前已有“N个理由”表明,重组概念可能成为贯穿明年行情的核心投资主题:1、为了拯救中小企业,政策面正在鼓励行业内优势企业的收购兼并;2、在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的非常时期,央企重组、地方国资重组必将全面推进与深入;3、不少公司已跌入重置成本,为市场化收购兼并创造了有利条件;4、“没有增长炒重组”是中外股市百年来的铁律,在缺乏内生性增长的时候,企业与股市投资者将更侧重于追求外生性增长。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A股市场贯穿全年的国企重组行情即是典型的案例。
(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
回购为何难起波澜?
桂浩明
丽珠集团对其发行在外的B股实施回购的计划日前获得了有关方面的批准,估计不久后就能实施,但这个对该股的重大利好在市场上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在这之前已经有几家上市公司对股票进行了回购操作,引发的市场反应也低于预期。作为综合“救市”政策之一,今年9月份管理层同时松绑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股票和上市公司回购自己的股票,这种曾被认为具有很大冲击力的举措,看来对市场的推动力并不是很大。
在境外成熟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回购是经常发生的,在香港市场上,一年会发生几十宗乃至上百宗回购事件。在美国,上市公司用于回购的金额有时甚至会超过所有上市公司利润的总额。境外市场之所以大量发生回购事件,原因有很多,那里对上市公司回购股票没有太多的限制,不需注销所购买的股票,将来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卖出去。企业往往把回购作为利润分配的替代手段,借以避税。
反观境内市场,法律规定上市公司不能买卖自己的股票,因此实施回购后只能注销,这样实际上是抑制了回购功能的发挥。虽然说这样的制度安排是有其道理的,但毕竟导致回购难以大量开展。境内企业普遍有一种做大做强的情结,对于扩张的兴趣很大,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企业紧缩的。现在企业的资金普遍较紧张,融资渠道也不畅通,使得企业即便有意回购股票,也可能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而难以推进。
从境内市场的实践看,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案例一直不多。股改前,个别公司进行过定向回购,将大股东不能在二级市场上卖出的股票回购注销,这被认为是大股东的一种变相套现手段,市场反映并不好。在推进股改的过程中,为了降低股改的难度,提高收益水平,也发生过一些回购的案例,但也没有成气候。现在,股市低迷,管理层也支持回购,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表现是不够积极的,对已出现的几个回购案例,市场上对其有不同的评判,有的还被认为带有其他方面的目的。丽珠集团对丽珠B股提出回购动议比较早,当时确实引起了市场各界的重视,但人们更多地是从解决B股问题的角度来认识,而现在大家也都清楚了,国家对B股的政策并没有改变,丽珠B股的回购不过是公司对股价过低不满而采取的行动。鉴于这样的背景,此事件并没有对行情造成较大的影响,就一点不奇怪了。就目前境内市场的实际情况看,人们确实很难想象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以回购来提振股价,就境外市场的实践看,恐怕并不是什么特别有效的措施。
近几个月来管理层不断推出各种有利于活跃市场、推动股市上行的政策,应该说有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有的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回购就是其中之一。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在有效地呵护市场方面,现在更需要的是符合市场实际的对策,而不是将一些利好堆砌起来。(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基金面临被轧空的尴尬
王利敏
本周股市出现戏剧性的一幕:沪深股市居然在多根均线再度被跌破的情况下晃晃悠悠地重新走好。期间既有美股的大暴跌阴影,又有基金重仓股不作为的负面影响,但大盘还是顽强地走高,最后,原本坚决做空的主力基金坐不住了,周三起不得不空翻多,因为他们已感到有被轧空的危险。
在本轮熊市中,以主力自居的基金自从在高位吃套后,先是仰仗实力逆势做多,发现市场已进入熊市后,转而低位做空。尝到了屡屡做空得手的甜头后,他们已经成了阻挡大盘反弹的绊脚石。
目前这波反弹行情由于“出手快、出拳猛”,股指重新攻上2000点。但第一轮上攻2000点曾得而复失,原因在于主力基金在2000点多空拉锯战中又一次扮演了“空军”主力的角色,不但导致大盘失守2000点,而且令人产生行情结束、二次探底之忧。
尽管大基金看空做空,但本周行情耐人寻味,周一大盘虽然前市低开低走,但游资借助“家电下乡”题材热炒家电板块,并引发有线、通讯等众多板块的活跃,结果在大盘小涨8个点的情况下,沪深股市各有60多只个股涨停;周二在隔夜美股暴跌的情况下,A股市场低开高走,两市共有50多只个股涨停。由游资导演的“大盘小涨、个股大涨;外盘暴跌、A股不跌”的局面无疑让基金群体很尴尬——游资夺走了大盘的话语权。
让主力基金更为吃惊的是,媒体本周透露社保资金11月共买进了100亿元股票,这与基金群体11月份依然大幅减仓的举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举对基金的震动肯定不小。
基金群体惊魂未定,本周三媒体又报道,汇金公司9月23日增持200万股建行股票后,到11月28日已累计增持7080万股。媒体随后又报道,汇金为了轮番买入工中建三大行股票,累计投入12亿元巨资。
由此看来,人们原本以为“11·10”行情仅仅是游资买、基金抛的一场博弈,其实是基金以抛为主,游资、社保和汇金等共同买进的博弈,基金的博弈对手已经明显出现变化。
在上周基金群体的买卖中,大基金按兵不动,中小基金却大幅买入,如某小基金上周增仓20%,加上前一周的增仓,两周增仓额高达50%!说明主力基金做空不但遇上了非投资基金等社会力量,也遭遇了基金内部的倒戈,部分自以为是的大基金明显遇上了劲敌。
如果社保基金12月份再度增仓,如果汇金公司12月份再度增仓,如果基金内部空翻多的现象蔓延,如果众多高位退出的社会资金重新进入股市……
虽然上述说法都是以如果为前提,但种种可能毕竟是存在的。可以这样说,本周末也许是那些至今仓位依然极轻的主力基金寝食不安的日子。(本文作者为知名市场分析师)
鱼眼、等待与机会
文兴
本月4日再次成为全球减息日,各国频出降息重拳,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虽然频频大幅降息短期内不足以彻底解决危机,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但会有效抬高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
在这一点上,股市投资者也有类似的举动,对已经出台的利好“热”一天,尔后等待新的利好出台。交易也以短线为主,高抛低吸,完全没有意识到已出台政策的力度。
如果把当前的中国经济比作一艘正在放慢航速的航空母舰,政府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让这艘船避免过快减速。
一些朋友最近总是在怨天尤人,不是指责某个措施就是后悔没及时买股票。笔者将一则台湾的小故事送给仍在犹豫中的朋友。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一点苦涩,说的是一个女人与她初恋男友之间的事。女人那时刚刚大学毕业,很矜持,只会腼腆地笑。第一次到饭店吃饭,男友为她点了一条鱼,这是那天饭桌上唯一一道荤菜,男友先夹起鱼眼放到她的面前:“喜欢吃鱼眼吗?” 她不喜欢且从来不吃鱼眼,却不忍拒绝,便羞涩地应许。男友告诉她,他很喜欢吃鱼眼,小时候家里每次吃鱼,奶奶都把鱼眼给他吃,说鱼眼可以明目。奶奶死后再也没人把鱼眼夹给他了。
其实鱼眼并没什么好吃的,男友笑着说,只是从小被奶奶宠惯了,每次吃鱼,鱼眼都归我——以后就归你了,男友深情地凝视着她。她不明白,为什么鱼眼代表宠爱呢。反正以后只要吃鱼,男友必定会把鱼眼夹给她,慢慢的,她习惯了,习惯于每次吃鱼之前等着男友把鱼眼夹给她。
那时男友已打算结婚,她却哭着告诉他,她不能在这个小城市中度过一生,她要的生活不是如此。余下的话她没有说——因为她年轻,有才华,不甘心在这个小地方过一辈子。她要成功,要做女强人,要实现少年时的梦。他们为此分手了。
在外拼搏了多年,她的梦想终于实现,拥有了一家像模像样的公司,但她发现自己已经爱不上谁了,这么多年在外,每逢宴会必有鱼,可再也没有人把鱼眼夹给她。她常常在散席离开时回头看一眼满桌的狼藉,与鱼眼对视。
因为一次机会,她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昔日的男友已为人夫,她应邀去他家吃晚餐,他的妻子做了一条鱼,他夹起一大块鱼肉放在她的碟子里,鱼眼却给了他的妻子。这么多年来,无论多苦多累,她都没掉过泪,但那一刻她怎么也忍不住了。
道理就这么简单,没人会在原处等你。股市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不断地寻找机会,而机会不会在老地方等你。别犹豫了,要认清方向。(本文作者为著名市场分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