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供投资者选择的股票类基金包括指数基金和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许多投资者在过去的牛市中都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而在今年市场下跌中出现购买指数基金的趋势。对于投资者来说并没有哪一种是最好的选择,只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更加适合的基金类别。
指数基金一般会保持90%以上股票仓位,以减低偏离度的影响。由于指数基金主要是复制跟踪标的,换股频率不高,且需要投资研究资源较少,为投资者节省了运营费用,能进一步降低费用对指数基金收益率的侵蚀。不难理解指数基金在牛市中能超越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仓位的偏高也成为指数基金在2005年和2008年以来表现明显落后于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的主要成因。根据三季度报告,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平均仓位下调至67%左右,而指数基金的平均仓位却在94%以上。
如果假设主动型基金和指数基金的仓位比例相当,结果是否一样?
的确,主动型基金具有灵活配置优势,能主动把握结构性机会。利用市场行业间和股票风格间涨跌的轮换,基金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况来获得比指数基金更好的收益。尤其是市场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时候,主动型基金的行业和个股灵活性优势会更加显现。若再搭配仓位控制得当,那么主动型基金收益率超越指数基金的机会就进一步增大。前提是基金经理需要对上市公司有深入的研究,但系统性风险恐怕也难以逃脱。
虽然主动型管理基金现在可以利用自身的灵活性和市场的弱有效性来创造超越指数基金的高收益,但投资者在选择主动型基金时仍面对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其一,基金经理能力持续性问题。虽然主动管理基金能在仓位上自由升降,或在行业和股票之间灵活配置,但这种择时,择机操作的成功次数的多少不能确定。况且,要找到这类能持续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难度比较高。当然,市场的弱有效性或者无效性可能增加这部分经理的数量,但随着有效性的逐渐增强,又有多少这类经理能存在呢?像彼得·林奇的人并不容易找到,当年其管理的富达麦哲伦基金连续数年超越标普500指数并获晨星5星评级,但自更换基金经理后,业绩逐渐下滑,其最近11月的综合评级仅剩1星。
其二,基金经理更换在国内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所持有基金的基金经理可能会有多次的转换,即使原来的基金经理有较好的持续性记录,但他的离开就增加了基金业绩持续性的不确定性。其三,为获超额收益而提高交易成本和费用,投资者最终获得的收益很可能与市场打平甚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而指数基金则没有基金经理转换和基金业绩持续性的担忧,业绩确定性比较高,且投资者获得的将会是市场的平均收益。当然,投资者选择基金时也需要注意指数的偏离度控制,跟踪指数的风格和风险(如行业、个股偏向等),基金公司会否倒闭等风险。如果投资者计划的是相当长的投资周期,并认为国内经济在未来仍然值得期待,那么指数基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