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特别报道
  • A5:股民学校
  • A6:法律服务
  • A7:专版
  • A8:广告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焦点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12 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股民学校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股民学校
    12月市场能否走出“年终奖”行情
    股民学校活动预告
    股民学校一周一讲最近主题
    “上证报-申银万国投资者教育全国行”第九站走进桐乡
    金融衍生品
    并不是“财富窃贼”
    券商银行社区协力
    长江证券股民学校理财到家
    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
    与哪些因素相关
    煤炭板块静待春天 行业投资谨慎为上
    《股民学校中级教程》全新上市 26位高手讲述投资精粹
    汇率变动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衍生品并不是“财富窃贼”
    2008年12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执笔 刘潇)
      “去杠杆化”已经成为华尔街的一个时尚名词。自20世纪70年代金融衍生品开始繁荣以来,“杠杆”这个名词就和华尔街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以房地产次级抵押债券为标的的衍生品价格急剧下跌,大量金融机构由于过多地持有“杠杆化”产品而走向破产或者亏损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众多机构纷纷减持所持衍生品,试图与金融杠杆撇清关系。

      事实上,创设金融衍生品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鼓励投机和加大市场风险。相反,它们完全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对于规避风险的需求。商品期货能为生产商和消费企业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股指期货可以给基金经理的优良业绩加上一把“保险锁”;而一些利率、汇率的期货和期权产品更是为了让诸多机构更好地锁定现金流。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市场上有了各式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国际金融市场才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定健康发展,企业也才可能用较低的成本来获取更大的收益。

      金融衍生品本身并没有错,它们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是因为市场确实存在这样的需求,但当市场充斥着过多的投机气氛,当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将自己资产的杠杆率上升到20倍、30倍时,危机其实就已降临。普通投资者可能没有能力去识别这些衍生产品的价格(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却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负责任的给这些产品定价。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甚至说是很不道德的行为。除此之外,监管机构的监管责任也不可推卸。

      幸运的中国躲过了这样一场灾难。但危机的爆发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市场就要停止创新。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各个方面都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一叶障目”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金融衍生品并不是吞噬财富的“虎豹豺狼”。对于我们来说,创新的金融衍生品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能吸取国外的教训,更好地监管这些金融市场中的“催化剂”,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这个市场。

      (执笔 刘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