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专版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8 12 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扩大就业重在开源
    上海楼市再现“温州看房团”
    从战略意义上认识燃油税方案
    成品油价格尚需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燃油税改革的价值取向不应模糊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果真在终结吗?
    终结国际矿业巨头霸气机会来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扩大就业重在开源
    2008年12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倪小林
      ⊙倪小林

      

      我国政府以4万亿投资启动经济加大投资到基础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岗位,但是要切实缓解就业压力还需更多开源。此刻,如果中国经济发展的这条“短腿”能得到足够关注,对扩大就业应该大有裨益。

      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严峻,除去制造业不断裁员,明年新增大学毕业生达到600多万,寻找就业岗位,已经成为眼下不少家庭的压力和负担。人往哪里去?这既是民生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经济能不能顺利走出危机的重要步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40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82万人,从数字上看,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金融风暴的冲击集中反映在下半年,裁员人数增加也同样集中在下半年。因此,如果按照上半年的情况看,就业形势的确非常不乐观。

      还得格外注意的是,此次就业难与以往有一些不同之处。一是新增就业岗位的行业和企业不确定性很大,因为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消退,那些行业需要进一步发展,需要新增就业人员不明朗。根据劳动人力资源企业透露的信息,以往新增就业岗位比较多的金融业和证券业,目前已经减少了新招聘人员。二是由于这次金融海啸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期而至,而在全球城市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倒闭本来就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七十年代的美国曾经就出现过小企业因大城市化而大量倒闭的现象,导致城市传统服务业萎缩,失业增加。近些年来,我们的不少城市,在美化城市中同样出现过度拆迁导致民居生活形态改变,服务型小企业萎缩,那些带有人文情怀的各类民间市场,也是民众相互依存的一些服务项目,取而代之的大型超市,并不能全面提供那些民间市场曾经给城市居民带来的生活便利,就业人口也并没有获得有效增加。

      另一方面,从吸纳劳动力人口最有效的第三产业来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规模和速度不低,在某些年份还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但是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值,在1998年曾经达到60%,随后发展便明显趋缓,现在降到了40%。这与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一些地方忽略民生需求有关,同时也与我国近几年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两大需求拉动经济有直接的关系。

      由此可见,要鼓励制造业尽可能采取灵活用工和工时制度的同时,当务之急是要去理清目前中国经济中那些是“跛脚”和“短腿”,尽可能开源吸纳劳动资源。从上述分析看,下一步重点发展服务业依然首当其冲,尤其是发展消费需求型的服务产业,在弄清楚民生需求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增加就业岗位。这不是靠政府一方面能够解决的,在这一点上要更多一些民生观点,多一些市场观点;同时尊重自主创业精神,在政策上更多开绿灯,降低一些服务业业的准入门槛,比如加油站、比如农村金融服务业等等,给民众自主创业提供切实的政策空间。加大城市社区功能落后的补缺,告别因小而不为的惯性思维,放弃那些在民生问题上过于贪大,不切实际,既浪费又不解决需求问题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