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4%,终结了国内此前连续23个月的负利率局面,也让投资者发现,目前通货紧缩的风险正在加大。在此背景下,业内专家分析,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将随着CPI创下的新低,继续下滑。
通缩风险加剧降息预期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的PPI同比上涨2.0%,较10月份的6.6%下滑了4.6个百分点,已经接近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11月的CPI增速较10月的4.0%,同样也创出2007年1月以来的新低。
对此,记者采访的众多业内分析师都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调带动了PPI的下滑,同时出口增长的放缓也将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继续,因此在明年上半年,我国很有可能出现通缩现象。
在此情形下,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将应对经济放缓所造成的影响——“年内再次降息的预期在不断增强。”与众多分析师观点一致,普益财富研究员张星也同意12月底前央行可能再次降息的判断。
此外,业内专家分析,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新一轮的宏观政策密集期有望在明年年初到来。而且此次会议再次强调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再结合刚公布的CPI、PPI等宏观经济指数,年内再度降息的预期在不断被加强。
相关产品收益持续下滑
“受到降息和相关货币政策的影响,目前市场上的各项理财产品,收益都有下滑趋势。”普益财富研究员张星对记者表示。
张星分析,为了维持市场拥有充足的流动性,以促进实体经济健康运行,此前央行采取了暂停发行一年期票据、连续四周净投放货币且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断调降的一系列措施。在此影响下,在暂停发行一年期央票后,转向二级市场“抢券”的需求使得各期限央票收益率在继续全线下降。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大多数以银行间市场上流通的央票、短期国债和债券回购作为重点配置标的,投资标的的收益率大幅下调,使得相关产品的收益率也在持续下滑。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以上周刚刚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为例,除了该类产品的“短期化”趋势日益明显,收益率也在11月27日的降息后呈现出下滑趋势——以投资债券和货币市场为主的理财产品中,1个月期和3个月期产品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02%和2.23%,3个月期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相比,优势在逐渐丧失。
除了上述产品外,此前一直备受投资者青睐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在多次降息后也难以幸免。由于这些产品的收益来源于银行放给企业的贷款收益,连续的降息之后,大量企业对于原来的旧贷款提前还贷,以降低融资成本,也造成了信贷类产品的提前终止潮,或者到期产品收益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的情况。
然而,受到降息影响的还不止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了应对各自国内的经济危机,此前各国央行也在不断下调本国的基准利率。12月10日,加拿大央行做出再次降息的决定,意外宣布降息75个基点至1.5%,降息幅度之大创下2001年以来的纪录。此前,澳大利亚、欧洲、英国、新西兰、瑞典的央行也都进行大幅降息。由于目前很多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都是以LIBOR作为参考依据,各国央行的降息导致LIBOR的走低,所以近期各种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在不断下滑。